命理

【陰陽五行説的起源】陰陽五行説 |陰陽五行學説的起源 |略論陰陽五行學説的起源與形成 |

易學陰陽學説理論,“陰陽五行”一詞貫穿其中。何謂“陰陽”?陰陽是指日、月天體運轉規律,是宇宙貫通物質和人事兩大對。何謂“五行”,五行是指宇宙間金木水火土五種可運轉、流行、發展物體或質能。中國醫學理論五行來説生理病理上種種現象,古代賢哲用五行影響作 來説世界萬物起源,命理學家五行生剋制化來闡述生命運動變化發展規律。

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温曾説:“萬物得五行而載天覆地(負陰抱陽意)” ,人作為衍生物,“人生在世,逃五行”。人生活這個世界中,離不開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作用和影響。宋代理學家認為,世界初,天地,一片,是太極(太極太初,開始意,萬物開始創造化育太極),太極一分二,輕清上升氣天為陽,下降氣地陰,陰極者陽生,陽極者陰生,這便是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為天地。兩儀生出四象,應於空間東南西北四方,應於時間春夏秋冬四季,對應五行木火金水。土是直接下降而成,方位上居於中央,時間上應於四季末,這樣產生了五行。五行學説創立,是自然界狀態模擬,它認為事物陰陽兩面依存,交替推移,無法陰孤陽獨立存在,不過有時消長盛衰,如白天陽盛陰衰,黑夜而陽衰,世界萬物產生、運動、變化、發展,離不開陰陽五行相互作用、制約、影響。

物質世界看似紛繁複雜,呈無序競爭狀態,實質它們排列組合是有規律可循,五行排序如此。五行順序是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

萬物生成順序和陰陽看:萬物水生,水極陰,陰極則陽生,所以冬季陽之始,其月子(水),數一;陽極則陰生,所以夏季陰之始,其月午 (火),數二;日出東方,晝陽,東方屬木,數三;日落西方,夜陰,西方屬金,數四;土居中央,包含萬物,數五。

邏輯含義看:天地一體,萬物未成時,出現水,眾水匯聚,陰陽二氣發生作用,進而產生變化,萬物由此而生,無疑水第一位。有了水,水 火陰陽對立,火自然而然應用而生,故火第二位。有了水火,陰陽交合,萬物生長,草木春生而秋實,故木(春)數三,金(秋)數四。水火木金全賴土而 成,故土為第五位。

從地支及陰陽變化看:水北方子位,子屬陽,數第一;火南方午位,午屬陰,數第二;木東方,東數陽,三是奇數(陽),木排列第三;金西方,西屬陰,四是偶數(陰),金排列第四;土居中央,應四季末,五是奇數屬陽,土因此排列第五位。

從方位上看:水北,火南,木東,金西,水有所屬(東南辰水庫),火有所藏(西北戌火庫),木有所發(木庫西南位),金有所別(金庫東北醜位),土(辰戌醜四季土)而成。

人類生活需求:人類要生存,不能缺少木代表農作物(食物來源),植物生長必需具備兩個條件,那温度和濕度(有土壤前提 下),木(農作物)是播種土(田園)裏,土壤需要水分來澆灌(水),木才能,有光照(陽光)即火熱能(火),秋季木果實累累, 需金屬工具來收穫(金),所以人類生活脱離不了水火木金土五行。可以想象,如果沒有水源和光照,沒有土壤、食物,人類無法地球上生存,沒有工具發明和使用,人類社會停止不前。

陰陽學説夏朝形成,它認為陰陽兩種相反氣是天地萬物泉源。陰陽相合,萬物生長,天形成風、雲、雷、雨各種氣象,地形成河海、山川地形體,方位是東、西、南、北四方,氣候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哲學理論,陰陽太極喻地球本體(土),太極化生四象喻地球內外液體(水)、熱能(火)、植物(木)、 礦物(金),四象加上太極,水火木金土五行。這個一個家庭一樣,由夫(陽)妻(陰)兩人組合而成,然後生育子女,太極化生水火木金四象。五行土是其它四行歸宿載體。五行氣:木(生髮),水潤澤(下流),火向四周擴散(炎上),金向四周收斂(肅殺),土包容(承載)上述四種 氣,範圍內作用、循環。

摘要: 本文重點哲學方法論角度論述了陰陽五行學説起源與形成。文章歷史文獻、時間線索,陰陽和五行起源和形成進行了系統論證,後地論述了它們學科中運用發展,從而説陽、五行範疇哲學價值,這於明白中國哲學方法論有啓示意義。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Yin,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Yin,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both being the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s. Firstly the paper makes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time clues as its major arguments. Then it proceeds to brief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wo concepts, concluding that both are of great philosophical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in understanding the Chinese methodology of philosophy.

陰陽五行學説是中華文化中心理論,學者們進行了探討[1],本文哲學方法論角度發表一點自己意見。“陰陽”是哲學、高層次範疇,“五行”是於陰陽、運用於具體學科具有方法論意義範疇。一本名《中國哲學範疇史》書中沒有講到“陰陽”、有説到“五行”。《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中“陰陽”、“五行”不是條目,且語焉不詳。陰陽五行學説是一個龐體系,筆者這裏只疏理一下它起源和形成脈絡。

“陰陽”作為哲學範疇經歷了一個進發展演變過程。“陰”“陽”二字早在甲骨文中出現。“陰”字甲骨文是“ ”,上部是省寫“今”,表聲; 下部是“”(鳥),表形。意為天,鳥鳴,是“”意思。“陽”字甲骨文是“ ”,左邊“阜”,表示升高意思,右邊是一盞明燈,明燈升高,光明極[2],表示“光明”意思。《説文·阜部》:“陰,,水之南,山之北”,“陽,高明。”“陰”是“”,引申山之北、水之南。“陽”是“”,引申為山之南、水之北。因為我國黃河、長江都西向東,北岸面向河(江),朝向太陽,故水之北陽,南岸朝向河(江),背向太陽,故為“陰”。朱駿聲《説文·通訓》説,陰“見雲見日”,陽“雲開而見日”。所以,陰陽是指是否有太陽照耀,是否能見到太陽,是一對概念,具有方法論意義。

“陰陽”二字《詩經》中出現,但只是名詞。“陰”是“”、“”、“陰雨”意思。如《風·邶風·終風》:“曀曀(沉貌)其陰(),虺虺(音huī,雷聲)其雷。”《風·邶風·穀風》:“習習(大風之聲)穀風(山谷中風),陰以雨。”《風·曹風·下泉》:“芃芃(音péng,貌)黍苗,陰雨膏(陰雨像油膏那樣滋養黍苗)。”,“陽”只是名詞,是“太陽”、“山南”、“水北”、“小陽春十月”、“温氣洋洋”意思。如《風·豳風·七月》:“春日載陽(太陽),有鳴倉庚(鳥名,黃鸝)。”《雅·大雅·皇矣》:“居岐之陽(南),在渭(側)。”《風·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渭陽(北)。”《雅·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陽(十月,小陽春)止。”可見,“陰”和“陽”《詩經》中只是當作名詞來用。《雅·大雅·公劉》:“君子陽陽(喜氣洋洋)”,“既景(影)乃岡(崗),相(勘察)其陰(北山)陽(南山)。”“陰陽”二字聯用這裏出現,只是山北山南意,不具哲學抽象意義。

歷史記載,虢國國君虢文公《諫周宣王(前827—前781)不籍千畝》中有“陽痹憚發,土氣震發”,“陽氣俱蒸,土膏”。“陽痹”、“陽氣”指春天上升發地氣。“陰陽分佈,震雷出滯”,是説日夜平均分佈而,春雷震動了蜇伏地下蟲豸,這裏陽指晚上和白天。歷史上,第一個明確陰陽來解釋運動,是西周伯陽父(生卒年),他是西周時大夫。《國語·周語上》記載:“幽王二年,西周三川震。伯陽甫曰:‘周亡矣。夫天地氣,不失其序; 若過其序,。陽伏而不能出,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陽失而陰,川原塞; 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水土無所演,財用,不亡何待!’”“三川震”,指公元前780年西周漢水、渭水、洛水一帶發生地震。“烝”,升。陽氣下,陰氣圧迫,使不能升發,陽氣動於下,所以發生了地震。伯陽父此不用迷信解釋,而是陰陽二氣“失其序”來解釋地震發生原因,從事物自身中去尋找原因,是一種智慧。《左傳·僖公十六年》周內史叔興隕石和六鷁(似鷺水鳥)退飛現象解釋“陰陽事”。《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求醫於秦,秦伯使醫和視”。醫和説:“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徵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分為四時,序五節,過則菑:淫寒疾,陽淫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惑疾,疾。”這是秦國醫生醫和首次“陰陽”六氣解釋致病原因,是“陰陽”引入醫學開始。如《國語·越語下》記載:春秋末期越國范蠡(前536—前448年)運用“陰陽恆,順天地”,“陽至而陰,陰至而陽”觀點來解釋天道變化規律。以上事説,春秋時期“陰陽”來解釋現象,有了普遍性,但是沒有“陰陽”完全提升到哲學範疇高度。

“陰陽”貫穿《三玄》中,它作為哲學概念,見於春秋時《老子》。《老子》中“陰、陽”二字雖然各自出現過一次——“萬物負陰而抱陽”,但它意義,指出了世界萬物中包含着“陰”與“陽”這兩種要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一生二”“二”,解釋陰陽,説陽《老子》中不是概念了。

道家經典《列子》(又名《沖》),列禦寇(前450—前375)所撰,他用“陰陽”來統轄、解釋“天地”“生化”,《列子·天瑞第一》説:“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者生,化者化,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不生者疑獨,不化者復。”説:“造化所始,陰陽之變者,謂生,謂死。”世間一切事物生存、變化、生長死亡,緣於陰陽; 《列子·周穆王第三》説:“陰陽氣不交,故寒暑亡辨。”如果陰陽氣交感,世間事物停止變化、發展了。《列子·楊朱第七》中引楊朱話説:“‘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於外?有此而求外者,無厭之性。無厭之性,陰陽之蠹’。”是説人生活要求不能貪婪無厭,如果貪婪無厭,會造成陰陽而發生蠹害。

莊子(前369—前286)發展了道家學説,於“道”重點強調它“本根性”、“超時空性”和其存在普遍性,世間一切事物統一於“道”,消除人們心中存在事物異性“成見”,要讓人們“忘外物”、“忘生死”、“忘是非”、“忘古今”,從而達到“乘天地,而御六氣辯,以遊”“聖人”、“真人”、“人”、“神人”境界。但《莊子》《內篇》莊子作外,其餘後其學所作,可能非一人所作,時間跨度可能。其中用到“陰陽”有23處,包含着內容:第一,陰陽來解釋氣,《莊子·雜篇·陽》篇説:“天地者,形大者; 陰陽者,氣大者。”即陰陽是兩種物質形態氣體,繼承了《老子》陰陽解釋。第二,陰陽來解釋事物運動狀態及其內根源,《莊子·外篇·天運》説:“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陰陽調和,流光其聲。”《莊子·外篇·知北遊》篇説:“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大道)惛(音hūn,通“昏”)然若亡而存; 油然不形而神; 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萬物存蓄陰陽調和,使“萬物循生”、“四時運行”、“一盛一衰”、“一”,這樣世間事物“各得其序”。所以《莊子·雜篇·外物》篇説,如果“陰陽錯行,則天地大駭。”《雜篇·説劍》篇中説:“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雜篇·刻意》篇説:“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夭。”總之,陰陽運行協調和諧,四時運行得節有序。否則,如《雜篇·漁父》説:“陰陽和,寒暑不時,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殘民人。”第三,運用陰陽來解釋社會人事現象。如《外篇·宥》篇説:“吾官(管理、控制)陰陽,(順應)羣生,之奈何?”“人大喜,毗()於陽; 怒,毗於。陰陽並毗,四時,寒暑和不成,其反傷人形乎!” 《內篇·大宗師》説,“陰陽於人,翅於父母”,這裏陽指、陰陽於人來説,它超過父母對子女作用。上面引證例子,足以説《莊子》陰陽作為解釋工具,用以説和社會種種現象。

晚於莊子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其著作《荀子》中,“陰陽大化”來解釋天象、天地、四時,乃至天象發生原因。如《荀子·天論》:“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生,各得其養以成”,“夫星隊(墜),木之鳴,是天地變,陰陽化,物之罕至者。”《荀子·禮論》:“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總而言,世間一切正常變化、現象,以及吉凶根源是陰陽變化所致。託名管仲而成書於戰國《管子》中,“陰陽”二字出現,“陰陽”來解釋天地規律、四時推移、日夜變化以至王霸事業興衰存亡原因。如《管子·四時篇》説:“陰陽者,天地大理; 四時者,陰陽。”《管子·樞言》説,“萬物,陰陽兩生而參(叁)視(生存、生活)”。説:“先王一陰二陽者,霸; 盡以陽者,王; 一陽二陰者,削; 盡以陰者,亡。”陰陽來解釋王霸事業否。進而《管子·乘馬》陰陽來解釋現象變化,説“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 時短長,陰陽之利用; 日夜,陰陽化”,陰陽範疇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陰陽”範疇到了成書於戰國末期《易傳》,得到了系統化發展。《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陰陽。”是説《》是專門講陰陽,這裏《》指《易傳》。《經》中只有一個“陰”字,《中孚》卦九二爻辭:“鳴鶴陰,其子和之,我有爵,吾爾靡。”這個“陰”字一説水南,一説樹蔭“蔭”。構成八卦兩個爻畫“–”、“—”代表陰陽,《易傳》解釋是仰觀俯察而來,“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觀變於陰陽而立卦”,“仰則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觀鳥獸文,地宜,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可以確定《經》中已有陰陽觀唸了。爻畫有陰陽,爻位有陰陽。“易有太,是生兩儀”,兩儀即陰陽。卦有陰陽,乾、震、坎、艮陽卦,坤、巽、離、兑為陰卦。《易傳》説,“陽卦多陰,陰卦多陽”,“陽卦奇,陰卦耦”。《易傳》講“陰陽”,説“乾,陽物; 坤,陰物。陰陽合德,而,體天地撰,通神明之德”,“戰乎乾,乾西北卦,言陰陽”,“陰陽測之謂神”。《繫辭傳上》説“一陰一陽謂道”[3],“陰陽”昇華到了哲學方法論高度。

綜合上述,陰陽學説應該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對待:陰陽是構成宇宙事物兩種物質實體,陰氣陽氣; 陰陽是兩種對立傾勢或兩種狀態。第二,含攝: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陰陽存在前提。第三,轉化:消息,陽息消,陽消陰息,陰息陽消,消陽息,物反,促進事物發展和轉化。第四,。於任何事物內部有陰陽對待、對立矛盾運動,正如《説卦傳》説,“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水火不相射,八卦。雷以動,風以散; 雨以潤,日烜; 艮以止,兑説; 乾以君,坤以藏”,事物運動、轉化根源於陰陽“”,於“動”、“散”、“潤”、“烜”、“止”、“説”、“君”、“藏”推動促進。由此,一陰一陽對待、運動、轉化,促進事物運動規律。

延伸閱讀…

陰陽五行説_百度百科

陰陽五行學説的起源_萬物

由此可見,《易傳》陰陽提高到了方法論範疇,它“宇宙間事物概括陰陽兩種對立物質實體和兩種對立屬性、傾勢和狀態”。換言之,陰陽是中國哲學範疇,“指兩種對立氣或兩種對立傾勢”[4],作為解釋工具陰陽學説到了《易傳》基本定型了,中國哲學方法論奠定了基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理論思維模式。

“五行”學説中醫,是數術中得到十分廣泛的運用,它起源有説法[5]。中國文化十分崇尚“五”,是因為人手指是“五”個、足趾是“五”個,“五”是人本身所具有定數。手指具有創造功能,人在生活中所需要而自然界沒有一切,能通過手創造出來,手指性和創造性,是任何東西無可比擬。“五”是生數中數,成數它產生出來; 同時,生存物質條件基礎,產生了“五材”觀念; 自我活動範圍中心,產生“五方”觀念; 生產活動時間需要,產生了“五時”觀念,進而演進“五行”學説。

漢字有五千年以上歷史,甲骨文是規範性漢字,其中已有木、水、火、土四個字,象形字,“金”是後起字,它是金屬出現後事情。涼山彝族曆法“土、銅、水、木、火”這五個物質要素於季節區分,但“金”“銅”抽象層次。“水”是一切生命源,人類生存離不開“水”,應該是人類重視物質。“火”重視,應該是伏羲發明鑽木取火後。所以甲骨文創造了木、水、火、土這四個字。“五行”開初名“五材”。《尚書·虞夏書·甘誓》篇中説,“有扈氏威侮五行”,《尚書正義》釋為“五行之德”,今人顧寶田人釋為五種物質材料:“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民生日用資料。威侮五行五行學説,利用各種自然物民造福。”①《尚書·周書·洪範》:“箕子乃言曰:‘我聞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裏“五行”,指五種材質,是説瞭五行性質。水性質“潤下”,其味“鹹”; 火性質“炎上”,其味“”; 木性質“曲直”,其味“酸”; 金性質“革”,其味“辛”; 土性質“稼穡”,其味“甘”。祖先自己生活中迫切需要五種物質材料來解釋“五行”,是直接、,應該是原始意義。

據《國語·鄭語》記載,史伯(西周末期,生卒年)説:“夫和實生物,同則繼。他平(交媾、交合)他謂和,故能而物歸。若以同裨(增加、增益)乃棄矣。王以土金、木、水、,成百物。”《左傳·襄公二十七年②》説:“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杜預注“五材”:“金,木,水,火,土。”《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飭五材,辯民器。”鄭玄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五材用來解釋“和實生物”這個哲學問題,是“五材”作為方法論開始。

《莊子·説劍》説:“制以五行,論刑德。”成玄英疏:“五行,金、木、水、火、土。”戰國末期齊國陰陽家鄒衍,《史記》載他著有《主運》、《》、《大聖》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全部失傳。鄒衍“五行消息”,提出“九洲説”和“五德始説”。他“五德始説”,是指五行之德,週而復始,循環運轉,以此來解釋歷史變遷、王朝興衰。論證“五德始説”,鄒衍提出“五德相勝”理論,他説:“五德之次,從所不勝,故虞土、夏木、殷金、周水。”③“五德”即五行; “相勝”,即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所以,“終始五德,從所不勝,木德繼,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④他認為,每一德有勝衰時,歷史變遷受五德支配,其德興盛時,它對應朝代,其德衰敗時,它對應朝代會衰亡。《呂氏春秋·世應》篇説:“帝王興,天見祥乎下民。黃帝時,天見螾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其事則土。及禹時,天先見草木秋冬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其事則木。及湯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鳥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代火者水,天且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其事則水。水氣不知,數備徙於土。”考證《世應》篇鄒衍佚文。上面所引用佚文看,鄒衍五行學説方面貢獻是提出了“五德相勝”學説。

五行是戰國時期一種哲學系統,戰國時期流行一種宇宙萬物其特徵劃分成火、水、木、金、土五類學説(五緯次序),統稱“五行”。五行並非指五種單一事物,而是對宇宙間萬事萬物五種屬性抽象概括。

五行和陰陽學説一,為古代中華文化成分,涉及到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方面。

現説火水木金土五行者,上溯西漢時期《尚書‧洪範》: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

延伸閱讀…

略論陰陽五行學説的起源與形成

論陰陽五行之起源-手機知網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前副所長陳久金關於彝族十月歷的研究基礎上,梳理大量相關古代文獻,得出“五行即五時”結論[1],五行即古人説五時、五節、五辰,本是季節、節氣概念[2]:

五行中“行”字涵義是行動,而不是物質,五行五種氣運動,而氣即指節氣。由此可見,五行意義是天地陰陽氣運行,即五個季節變化。……
早期五行決不是地指五種物質材料,不是指一種抽象哲學概念,而是指一年中五時或五季。四時説是後起,在此之前只有五行而無四時。這説上古時代存在一種一年分為五時或五季曆法系統,即十月陽曆。[1]

關於《洪範》五行,有學者質疑,若“初一曰五行”“五行”系曆法含義,其後文敍歲、月、日、星辰、歷數“次四曰協用五紀”有衝突,即“九疇”中“五行—五紀”兩疇有重疊,故《洪範》後兩“五行”五材義而用字非“五材”。《洪範》“初一曰五行”“五行”,系“五材”訛,秦漢時鄒衍式金木水火土五德説氾濫成思潮,《尚書》傳抄中發生“五材→五行”改奪屬可能。[4]

中國戰國末年,有了一種五材説。從《國語·鄭語》“土金、木、水、,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革作辛,稼穡作甘。”記載,開始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組合形式。

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思想(來説明王朝統治趨勢),且勝(克)、生次序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關聯模式,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思想。東漢後,《內經》五行學説應於醫學,篡改了春秋時代存在四行學説。這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大量臨牀驗,形成中醫特有理論體系,起了推動作用。

荀子將子思和孟軻學派統稱五行,並加以嚴厲批評[5]。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王堆帛書和郭店楚簡內容研究指出,子思謂五行指是“仁義禮智信”[5]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合稱“五常”[5]。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中國哲學史上五行思想類別,綜合列舉如下:

五行“相生、間相勝”原則形成生克五行模式。兩兩之間總會存在“相生”或“剋”關係,故五行之間無主次分,地位。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聯繫。鄒衍“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五德”,認為五行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更替、預示著王朝興衰。鄒衍黃帝到夏、商、周之間所有朝代更替解釋五德循環相勝,認為一個王朝即興起時,上天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瑞應徵兆,預示王朝謝幕和一輪王朝循環開啓。例如,當殷商金德式微,姬周火德興起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赤,其事則火。[6]

鄒衍五德説來論證王朝正統性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是帝王象徵,而黑色是水德色,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於周居火德,鄒衍理論推演,水克火,秦居水德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宣揚新朝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宣佈改服色黑,是“衣服旄旌節旗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漢朝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爭論不休。高祖建國初,宣佈漢承秦水德、黑色。但以公孫臣代表一派認為,宣佈漢居克秦水德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佈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時,劉向、劉歆父子新五德説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到周王朝德運次序,提出了王朝德運理論:王朝德運王朝所生,而王朝德運王朝所克。劉氏父子説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王莽新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大多五德相生來推演。[7][8]

0 结果0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