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曆三月初五,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實際上,我們説“節”,其實並不止於節氣。
節氣前一天,即三月初四,叫做寒食節,這是我們悼念先人、祭祖掃墓日子;而節氣大前天,即三月初三,叫做上巳節,《詩經·鄭風》中提到,“士女,方秉蕳(jiān)兮”,這一天,人們一起出門踏春,。
將節氣、上巳節、寒食節這三個日子結合起來,才是我們説“節”。節以掃墓祭祖作為主要內容,兼具了踏青和諸多民間風俗,宋元時期正式得到確定。
什麼我們會覺得下雨相聯繫呢?詩人杜牧筆下所述“時節雨”,是嗎?
從降雨量看,1991-2020年,前後降雨量省會級城市中,降雨量是南昌地區,高達124.1毫米;位列第二、第三是長沙和廣州,降雨量超過80毫米。
由此看出,雨並不是我們錯覺。
成因,降雨分為流雨、鋒面雨、地形雨和颱風雨四類,時節南方雨主要屬於鋒面雨。
所謂鋒面,、氣團相遇時交界面。於空氣,抬升到空氣上方,當温度降低後冷凝形成降雨。
節氣,來自北方空氣勢力減弱,而來自海洋空氣佔主導地位,氣團氣團徐徐爬升,形成暖鋒。於暖鋒移動速度,會帶來性降水,而不是突如其來暴雨。這什麼時節“雨”,而不是“雨嘩嘩”。
我國東部地區,鋒面雨帶會發生季節性移動,雨帶推移到哪裏,哪裏進入多雨期;相反,雨帶覆蓋到區域降水。
鋒面雨,我國南方地區有可能會出現流雨。春分後,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半球並向北移動,我國受到太陽輻射增強,地面升温,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水汽凝結,形成流雨。這種降水範圍小、持續時間短,變化。
寒潮,稱寒流,是冬季主要天氣現象之一,一般而言,寒潮是指一氣壓高緯生成,高壓低緯侵襲,後出海變性空氣。
寒潮侵襲期間,空氣引起地氣温驟降,地面氣壓驟升,有時引起風,大浪。
成因各異,例如北半球寒潮來自西伯利亞高壓,極地渦旋或西風槽南移因素。於海陸配置,南半球南美外冬季寒潮爆發不若北半球同緯度。
寒潮是所有天氣中影響範圍,冬季情況下能影響1000萬平方公里左右[1],熱帶氣旋、温帶氣旋不能達至如此影響範圍。例如,西伯利亞高壓引發寒潮,往往能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從北部南,到達處於亞熱帶廣東、香港、澳門和廣西,處於熱帶地區海南,會發生氣温下降現象[2]。
寒潮影響時,會受鋒面或温帶氣旋影響,有霧、大雨或大雪,雷暴,隨後鋒面或温帶氣旋遠離後,天氣會轉晴,温度、濕度下降。
和高緯度地區,但於緯度(如18-25度),冬季西風槽影響,但同時熱帶天氣系統無法影響這些地區,以致高空輻散,即使有鋒面橫掃過後,會有降雨,除非空氣強度或厚度。這些地區冬季乾空氣支配,所以為旱季。
寒潮引起低温可造成人命傷亡,極端天氣下,死亡率高
[3][4],老年人身受其害,他們皮下脂肪,體温調節機能,天氣下身體適應周遭氣温下降。歐洲每年導致死亡人數150萬,導致死亡人數20萬[5],天氣和乾燥天氣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存活[6][7],冠狀動脈和大腦有血栓形成,引致心臟病和中風發病率,而呼吸道疾病傳染[8]。
寒潮爆發導致低温及強風會造成農、漁、民生災害,是乾,農作物,於雲量,晚間輻射降温會使植物細胞裏面水結冰,破壞細胞膜結構。而日間氣温受太陽熱量影響上升,加上濕度,使細胞內水分迅速從破裂細胞膜蒸發,引致植物死亡。天氣漁業造成打擊,出海作業時有危險外,有可能會因水温降低令魚死亡:2008年農暦新年前後寒潮例,廣東[9]及香港有大批魚凍死;台灣西部沿海養殖漁業,每逢寒潮損失;2008年中國雪災中,大部份工廠停產,損失。[10]但有些行業會受惠,例如:火鍋店、製衣業。
寒潮常伴乾旱天氣,內離海洋,空氣本身乾燥,寒潮爆發時,它海上來水氣吹走,讓空氣變得乾燥。如香港,由1995年,兩三個火災危險警告是5月、6月和9月發出,其他火災危險警告是10月4月(秋末初春發出)[12]。乾燥天氣下,山火發生,燒毀大量樹木,使環境受損。
近年來傳統意義上極端天氣變得,全球變暖背景下,極地漩渦天氣系統,加劇了極端天氣可能性,極地漩渦會空氣鎖定於緯度地區,於北極氣温上升,和高緯度及低緯度温差減少,讓極地漩渦範圍出現改變,空氣隨南下,觸發寒潮[13]。
2021/22年冬季雖然不是強拉尼娜年,温暖12月及沒有天氣1月後,2月踏入冬季高潮,2022年2月19日起受寒潮影響,同時南支槽,850百帕有切變線華南內陸徘徊,其南側東南風帶來水氣,使水汽源源不絕輸送到華南沿岸,由2月19日中午起現持續超過90時降雨,2月20日2月22日雨量接近/超過40毫米,2010年以來2月單日降雨量及2016年1月5日以來冬季單日降雨量[14],2月19日2月22日4日總雨量超過150毫米,2013年12月1417日同在天氣及南支槽造成總降雨量88.3毫米(即使2008年1月24日2月16日長命寒潮濕冷天氣期間降雨量今次),令2021/22年度冬季雨量,2015/16年度冬季以來首個雨量及雨量冬季(該冬季雨量356毫米),2月有3天有大雨(即日雨量25毫米或以上),平了戰後1959年、1983年、1985年及1990年紀錄。2月降雨量168.5毫米,1990年以來及有紀錄以來2月第6,是4年2月錄得大雨(即日雨量25毫米或以上)及出現多雨情況,而2月21日天文台氣温7.5°C[15],為入冬氣温及2016/17年冬季以來出現入冬低温,是自1996年以來最低温2月下旬及2018年以來2月份氣温,這次寒潮持續2月24日。2月共有8天日子,2018年以來一次。寒潮及南支槽影響而持續多雲有雨下,2月氣温15.2°C,年17.1°C1.9°C,是自2008年以來2月份,而2月氣温只有22.5°C,是自2012年以來2月份。2021/22年冬季日數雖然只有10天,於年平均值14天及2020/21年冬季日數,但2月寒潮加上持續降雨,抵銷冬季前2個月偏暖情況,令冬季氣温接近及結束之前3年温暖冬季。情況1995/96年度冬季頗相似,12月聖誕節後才有2天日子[16]及1月沒有天氣,2月下半月有寒潮(當年寒潮濕冷天氣持續11天及有3天寒天氣[17])及冬季最低温是2月下旬才出現冬季最低温及抵銷之前1月温暖天氣。1995/96年度冬季是受拉尼娜影響年份。
氣温方面2月20日只有9.8°C,是自2016年以來,天文台總部出現單日氣温於10.0°C日子;而氣温方面是自1996年以來最低温2月中下旬及2018年以來2月份氣温。
強寒潮過後,3月天氣,4月初5月中接連有空氣襲港,情況1996年(兩者是前一年年尾開始出現拉尼娜)相似,4月2日氣温13.7°C,於3月氣温,是繼2020年後再出現4月氣温於3月氣温,是2010年以來4月氣温。
5月初一股東北季候風抵達,加上受高空擾動持續大雨影響,本港於5月1日錄得氣温17.1℃,是自1917年後勞動節,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3勞動節(於1909年16.7℃及1917年15.4℃)[18]。翌日錄得氣温16.4℃,是自1917年5月紀錄,是二戰後,歷年5月日氣温中第3(首2名均於1917年錄得)[19],大帽山只有9.8℃,成全港地區[20]。當日氣温18.5℃,有紀錄以來5月日氣温一天[21]。受東北季候風影響,氣温4月29日32.0℃跌5月2日16.4℃,3日氣温急降15.6度,1996年3月31日4月3日3日27.1℃跌4月3日10.9℃急降16.2度後氣温下降[22][23]。5月東北季候風,這股東北季候風引致氣温下降幅度1999年及2013年5月東北季候風及持續有雨而出現天氣氣温下降幅度12.7℃[24][25][26]。
5月中再有一股東北季候風抵達香港,5月16日錄得氣温18.8℃,是自1984年以來5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當日氣温20.8℃,歷年5月中旬日氣温紀錄[27]。翌日氣温錄得19.6℃,是兩天於20℃,5月中旬來説則是1980年5月以來出現此情況。整個5月共有5天氣温於20℃,是自1953年以來5月份多。5月18日錄得日濕度52%、以及日露點温度13.3℃,雙雙打破5月下半月(16日31日)紀錄[28]。總括而言,於受月初及月中東北季候風所影響,2022年5月,5月氣温25.0℃,是自1999年以來5月份(24.9℃)。5月熱日及熱夜,是自2017年以來5月份首次。
寒潮襲港期間,香港處於第五波疫情時期,天氣及命雨加劇疫情惡化速度,單日確診數字由1月底2月初100多宗,2月9日升至1,000多宗,2月25日超過10,000宗,3月3日急增76,991宗,為全球,由1月底2月初時每5日上升一倍,縮短寒潮襲港後每2日上升一倍。醫院病牀飽和,有大量確診者露天低温及持續大雨環境下急症室門外等候入院,同一時段有大量人士露天低温及持續大雨環境下排隊數時接受強制檢測。這波疫情導致超過200萬人染疫、超過11,000人死亡,是香港現代史上公共衞生危機[29]。
受中等強度拉尼娜現象影響,2020年尾2021年初出現寒潮,這一波寒潮中國氣象局解釋是北極高空急流減弱,挾帶大量氣團極地渦旋南下導致,日本札幌市元旦氣温零下8.9°C,是144年以來同日記錄。1月7日,北京氣温零下19.6攝氏度,是自1966年以來冬季温度。1月8日韓國首爾最低温為零下18.6度,是1986年以來氣温,是有紀錄以來第二[30]。韓國多地創新歷史同期最低温[31]。
香港於除夕錄得市區氣温8.1℃,是有紀錄以來第五除夕,以及自2012年以來凍除夕及2018年2月以來首次錄得於10度氣温,帽山錄得-1.2℃;元旦日市區氣温8.6℃,有紀錄以來第六元旦,以及自2005年以來凍元旦,隨後有數日市區氣温繼續維持單位數字,1月8日跌7.7℃,是入冬以來氣温及2017-18年冬季以來錄得氣温;1月13日北潭湧和打鼓嶺氣温只有零下0.5℃及零下0.9℃,創下該兩站有記錄以來氣温新低,帽山跌-2.5度,而新界內陸地區低温普遍只有03℃同時出現結霜結冰現象。1月上半月受冬季季候風影響,天氣,下半月偏暖,令該月氣温稍低於。另外,該月日數達11天,是2011年以來多日數1月。不過2月影響香港冬季季候風,使2月份偏暖,加上前2個月接近氣温,令20202021年冬季氣温,是3個冬季氣温,是1998年底2000年初拉尼娜後首次出現拉尼娜下冬季。而20202021年冬季日數14天,接近年平均值。
1月8日,上海市區氣温零下7.1℃,出現了21世紀一月上旬冷天氣,遠郊金山區錄得零下9℃氣温,打破2016年1月寒潮最低温記錄。市區河流、湖泊範圍結冰。[32]
這一波寒潮成因是阻塞壓下游槽線加深,這個變化是南支槽和阻塞高壓北方槽南北大串連而成。
雖然2017年12月起出現拉尼娜現象不算活躍,唯在2018年1月底到2月初阿拉斯加附近阻塞高氣壓[33],導致西伯利亞氣壓無法順利東移而向南伸展,造成東亞地區持續氣温偏低寒潮,台灣、華東、華南普遍,華東部分地區出現10年來降雪。香港寒潮由1月28日開始,2月8日結束,持續12天,2008年命寒潮後一次,天氣警告生效263時15分鐘,有紀錄第21次[34],其間位於尖沙咀香港天文台總部2月1日錄得氣温6.8度,1996年後2月氣温[35]及9天早上低温於10度,為半世紀(自1968年以來)首次[36]。寒潮前後,兒童流感人數急升,2月7日,香港政府宣佈2月8日起全港園及小學停課,提早放春節假期[37]。消息進一步加重受美股暴挫影響香港恆生指數下跌壓力,宣佈停課即市位置跌2月9日低位累計跌7.23%,接近春節及寒潮結束才回穩。後同年農曆新年温暖,後該年冬季氣温接近。
2015-16年雖然是嬰年,但此波寒潮影響範圍包括中國東部、南部、兩韓、日本、台灣、香港、越南,各地出現低温。1月24日各地錄得數十年以來最低温,例如上海零下7.2度、新竹2.8度、香港3.1度。香港當晚教育局宣佈寒天氣,翌日全港園及小學停課1天,為香港史上首次寒天學校停課[38]。廣東省多處和港澳兩地出現大規模降雪、雨夾雪及冰凍天氣,台灣北部淺山地區範圍出現降雪天氣,平地有落霰現象。寒潮過後,1月25日只有10.8度,有紀錄以來,天晴下日間氣温最低值。香港2月及3月受寒潮補充影響,天氣持續或,而該兩月天文台總部氣温平均值1.3度及1.6度[39][40]。該年農曆除夕及年初一天氣,農曆除夕天文台錄得低温9.9度,2008年以來,並為2012年以來首次除夕錄得於10度氣温。結果1月份霸王級潮及2月份天氣完全抵銷12月1月中旬天氣,該年冬季氣温接近,是厄爾尼諾年中見[41]。到了3月香港天氣,3月10及11日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10.0度,2010年以來3月份氣温,天文台期間發出天氣警告。同月下旬耶穌受節出現天氣,低温跌只有11.6度,1996年以來冬季遅出現天氣日子[42],自1978年以來及戰後第二耶穌受節,天文台期間發出天氣警告,2005年以來首次3月份兩次發出天氣警告,同時是2007年以來冬季天氣警告[43]。耶穌受節翌日低温只有12.6度,1978年以來最低温及戰後第三最低温耶穌受節翌日。復活節星期日及星期一氣温雖然回升,出現1991年以來復活節星期日及復活節星期一,復活節過後正式結束三個月和天氣[44]。
2014年一月開始,加拿大及美國受到極地渦旋影響,出現低温,並持續加拿大及美國長達一個月時間。到2月份,亞洲香港,受冬季季候風影響,2月9日2月15日天氣,2月12日天文台氣温7.3度[45],這寒潮最低温度及該冬季一天。2月14日情人節及元宵節當日,天文台氣温8.2度,1968年以來氣温及戰後第2低温情人節[46]。同時,2004年以來氣温及戰後第2低温元宵節[47]。2月中旬寒潮,抵銷了上旬温暖天氣,該月氣温15.5度,較1.3度。此外,於上一年12月受冬季季侯風影響,氣温超過1度,而同年1月氣温接近下,導致該冬季,是非拉尼娜年中見。
雖然2013年不是拉尼娜現象活躍年份,但2013年12月下半月,於南支槽12月1417日間西向東移動橫過廣東,槽前高空西南風造成多雨天氣,該4天總降雨量達88.3毫米,是該月總雨量,1994年以來多雨水12月。同時,冬季季候風支配廣東沿岸,令香港出現濕冷天氣。12月18日,南支槽移離廣東,槽後高空西北風令廣東沿岸天氣轉。12月1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9.2度,2013年全年最低温,隨後香港受冬季季候風補充影響,這段時間天氣持續,新界內陸地區持續多日出現極端寒天氣,例如打鼓嶺該月更出現多達21日過10度單日氣温。而天文台氣温2度。冬季季候風補充完全抵消上半月温暖天氣,該月氣温1.8度,1975年以來氣温12月[48]。另外,2013年12月香港有10天日子,是自1982年以來12月份多。
2011年11月到2012年3月,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亞洲歐洲遭受嚴寒天氣侵襲,大部份地方有強風及雨雪,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出現低温。
由2010年下半年開始拉尼娜現象發展得,為近十年來,受其影響,整個北半球包含北美洲、歐洲亞洲地區,2010年10月開始,氣團南下並降雪,香港,當年10月下旬,香港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10月26日10月31日6天低温20度以下,其中10月28日低温見15.7度,1988年以來10月份氣温。[49]其後香港於12月翌年3月整體氣温偏低,新界內陸持續氣温。天氣持續到2011年五月,使冬季氣候持續北半球達七個月,該年春季縮短一個月。
受2010年下半年起開始發展中等強度拉尼娜現象影響,香港早在2010年10月下旬轉涼,10月下旬天文台尖沙咀總部錄得1988年以來10月氣温15.7度,當時新界內陸出現天氣。及至2010年12月17日更出現嚴寒天氣,總部低温降只有5.8度,打入天文台尖沙咀總部歷年頭2012月單日寒紀綠之一,是自1999年以來12月份氣温。2011年1月,香港續續受冬季季候風影響,雖然寒潮持續時間不長,但該月所有日子香港天文台尖沙咀總部氣温20度以下,歷史上只有1918年出現過。此外,總部該月氣温只有13.7度,年平均值2.6度,氣温只有11.6度。同時,該月發出了超過650時天氣警告(即8時只有1時沒有天氣警告),其中兩次發出超過250時,有紀錄第3及4警告,1月3日14日及1月14日1月25日(1月14日取消警告半日,否則會打破2008年命寒潮時紀錄),該月日數14天,1993年1月份後多一次。[50][51][52][53]
受北極震盪及拉尼娜現象影響,整個北半球包含北美洲、歐洲亞洲,是中國、日本地區。受到湧進來北極空氣影響,降雪, 且該年春天因此延遲。香港這次寒潮於2010年12月17日錄得低温5.8度,平了1999年12月氣温紀錄。
2009年雖然是厄爾尼諾年,但2009年11月中旬,香港受兩股冬季季候風影響,雖然寒潮持續時間,香港天文台氣温11月12日27.8度,急降11月18日9.7度[54],6天降幅達18.1度,1987年以來11月氣温,有紀錄第911月份氣温[55]及1981年以來出現日子[56],天文台發出天氣警告,是天文台1999年推出天氣警告以來發出的1次[57]。同時,該月日數3日,1987年11月份後多一次[53]。
於南支槽活躍,氣流引進中國上空,空氣衝突造成大雪。中國雪災令中國A股下挫[58],進一步加重受法興違規交易事件影響香港恆生指數下跌壓力[59],直至2008年香港流行性感冒疫潮政府於3月12日宣佈全港園及小學停課後急跌10%結束熊市第一期進入二期反彈。[60]
2008年1月,受中國內陸雪災影響,西伯利亞南部形成一阻塞高氣壓[61];同時來南中國海以至印度洋温暖氣流地向北擴展中國內陸地區,空氣相遇時,令華南地區形成一道雲雨帶,並為該區帶來及有雨天氣。於時間沒有日照情況下,日間升温進程及後有三股空氣影響本港,所以該區氣温普遍維持水平[62]。1月22日,香港開始受陸性反氣旋影響,氣温下降14度。[63]1月24日,氣温下降12度,天文台下午3時發出天氣警告[64]。1月30日及後,天文台七天天氣預報是預測氣温10-12度左右[65],有些8、9度低温是前一天預測到,令七天天氣預報仿如「一天天氣預報」,天文台承認今次陰雨天氣令預測困難[66]。2月3日上午,天文台錄得市區最低温度7.9度,是本次寒潮錄得最低温度紀錄。[67]
今次寒潮使香港經歷了12年來,是自1885年香港有氣象紀錄以來第五最低温年初一,市區普遍錄得8.2度,當天有1400多人動鐘求助[68],每天有300多人動鐘。民政事務總署開放10個臨時避寒中心,有超過600人入住[69]。另外,魚排養殖魚因天氣過於而凍死,事件中有數十萬條魚凍死,經濟損失達數百萬元[70]。香港入口蔬菜批發商會會長袁昌表示,天氣令蔬菜失收,部分蔬菜如唐生菜,供應農曆新年前減少一半,價格並每斤45元增至每斤8元[71]。天氣警告25日(594.5時)生效,是自1968年以來持續寒潮,天文台解釋是因拉尼娜現象影響[72],2月17日,天文台錄得氣温12.6度,符合標準,日間回升18度,天文台翌日上午9時30分取消天氣警告[73]。此外,香港該月氣温只有13.3度,年平均值3度[74]。寒潮過後,有新一波變種甲型H3N2布里斯本型流感澳洲一帶傅入香港,令當時流感峯期長及患病人數多,但市民活動,很多沒有理會衞生防護中心警告,結果令流感疫情三月下。流感人數於3月頭急升,而一名3歲女童何寶宜於3月1日因患上甲型H3N2布里斯本型流感因而去世,3月11日再有一名7歲男童羅浩明同一時間感染流感後死亡,令流感愈演愈烈。3月12日晚上,香港政府宣佈3月13日起全港園及小學停課,提早放復活節假期,參見2008年香港流行性感冒疫潮。
另外,澳門於1月25日2月12日期間,18天氣温於10度,平了近30年持續氣温於10度紀錄。
三月尾到四月,加拿大及美國全境遭受一次嚴寒天氣侵襲,農作物受霜影響凍結,大部份地方有強風及雨雪,當時歐洲部份地區受波及。香港方面,氣温4月1日27.5度降4月4日12.3度,降幅15.2度[75],1996年以來4月氣温及降温,接近邊緣,天文台一度發出天氣警告,有紀錄以來唯一一次4月需要發出天氣警告。
8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只有26.1℃,創下8月上旬氣温。
2月19日21日台灣受到中國大陸氣團影響,全島低温並有降雨,台北、桃園、新竹一帶2月20日清晨出現冰珠現象。
台灣此次寒潮氣温,新竹5.9度、淡水5.3度、台中6.9度、嘉義7.1度。
東歐及俄羅斯經歷了一個嚴冬,有地區氣温破了30年來記錄,一些下雪地方有積雪,例如南西班牙及北非,冬季氣温平均值。
歐洲南部了一個冬季,這地區發生風雪,冷鋒使阿爾及利亞降雪,西班牙、葡萄牙及摩洛哥温度錄得新低。亞洲香港,2005年元旦日香港天文台尖沙咀總部錄得6.4度低温,1962年以來元旦日[76]。
英格蘭一個月內頻繁受北極南下空氣影響導致了地天氣。波士頓低温114年一遇。弗吉尼亞海灘於冰點天氣地維持。紐約州一地區一個月降了150英寸雪。許多西方和中西方國家受影響。亞洲香港,受冬季季侯風影響,香港2004年1月1926日春節前後天氣,1月21日農曆除夕天文台測得氣温8.0度,1950年以來氣温農曆除夕,戰後第2紀錄[41]。1月22日農曆年初一天文台氣温9.1度,1996年以來氣温年初一。2月初,另一股冬季季侯風影響香港,2月3日2月10日天氣,2月9日氣温7.7度,該冬季氣温[77]。
香港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北上靠近中國大陸,南下靠近南中國海,形成典型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地温帶季風氣候。春季會和暖但濕潤及多霧,夏季並多雨,有時遭受熱帶氣旋侵襲;秋季温暖、乾燥及陽光;冬季乾燥,若是因為大陸性氣候空氣南下,氣温會降至或水平,但市區會有雨夾雪、霰、凍雨、結冰及結霜(但會高地和新界內陸地區出現)天氣現象,降雪機會,而2000年代有雨夾雪紀錄年份有2005、2014及2016年。不過極地旋渦、阻塞高壓帶來寒潮而令香港冬季出現天氣近年並。另外香港市區年雨量超過2,300毫米,中華地區年雨量地區之一。
香港市區高樓大廈佈、人煙,相反新界鄉郊地區草如茵、人跡罕。因此,市區和部份新界地區(如元朗、屯門高密度市鎮)和位於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受熱島效應影響。
另外,香港及鄰近地區汽車及工業排放廢氣導致全球化,極端天氣出現,使香港夏季變得、春季變得乾旱、秋季及日子增多(2011年11月起至2018年8年出現)、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2008年3月12日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煙霞佈日子,預計香港可能於2030年後無冬天。[1]
春季35月,初期天氣但日照,陰天及大霧或薄霧主,並受強空氣影響,天氣會變為天晴乾燥。受氣候變化、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影響關係,近年3月及4月會出現數天秋高氣爽天氣(近年如2011年3月、4月及2022年4月出現乾旱情況,後者相對濕度及雨量該月紀錄),主要時多雲天氣,天氣持續和暖而且,濕度81%。進入4月,東北季候風開始減弱,戰後只有3次在4月出現天氣,1969年(低温9.9度,有紀錄以來4月份氣温[3])、1974年及1996年,鋒面降水活動及南海季風會開始爆發,經常有雷電現象及間中有大雨,市區日平均温度20-25℃;壓槽帶來平流霧及有雨天氣,以致能見度降低,並造成航空和渡輪服務中斷。風向方面,香港春季時多受温暖而東或東南風影響,但冷鋒橫過香港地區而帶來,天晴及乾燥天氣北風或東北風。另外春季後段壓槽自北向南橫過香港地區,帶來有雨天氣,壓槽過境後轉吹東東北風,帶來涼天氣,雨勢減弱,因為這樣,5月份本港仍可能會跌20℃以下,且並非罕見,戰後共出現23次(80年代起5月出現低過20℃年份有1981-1982、1984、1987、1990-1991、1999、2004、2008、2011、2013-2014、2019、2022年,多5月上旬出現,1981年及2011年於5月下旬出現20℃以下低温,每3年有一次,當中3次在東北季候風及持續有雨情況而達水平(氣温17℃或以下),2022年5月2日低温16.4度及2013年5月2日低温16.6度及1999年5月6日低温17.0度,為有紀錄以來5月第2及第3及第5低温,所以本港5月屬於春季。2022年5月有5天出現20℃以下低温,是1953年以來一次。
夏季6月8月,主要受到温暖南至西南風(即是西南季候風)影響,天氣和,早晚濕度可上升到80-90%之間,配合日照,日間可降50-65%;間中出現驟雨和雷暴(於上午出現)。香港夏季大部分時間天晴。氣温下午放晴和,7月,副熱帶壓脊影響下,香港出現時間日照及風勢天氣,而且會持續多天。這段時間市區氣温超過30℃,新界內陸地區超越33℃,而持續日照及風勢下令感覺温度。全年氣温多夏季時錄得,7或8月出現,6月出現,5月(如1995、2018、2021年)或9月出現(如2010年)。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或其東北面地區前,而黃昏及晚間可能有流雨影響香港,有時出現冰雹及龍捲風端天氣現象。平日晚間市區下降25-30℃水平,新界北部、內陸及高地則下降20-25℃之間水平。受熱帶氣旋影響而出現暴雨及暴風。
秋季9月11月,這時本港濕度及温度夏季。而9月香港全年有可能受熱帶氣旋影響月份,本港9月初會開始受入秋第一波東北季候風影響,隨後市區氣温會維持23-27℃,氣温維持28-32℃。而10月後,因為本港開始受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市區氣温23-27℃下降15-20℃左右,至於市區氣温28-32℃下降20-25℃左右,但新界內陸及高地秋季早晚會受輻射影響下氣温下降只有15℃以下,有時10℃或以下,11月主。然而雨量夏季減少,濕度雲量下降,使本港天氣會變得,不過數年來受全球化、聖嬰影響關係增加受到偏東氣流機會及高空受偏南氣流影響,可能增加出現陰暗潮天氣機會,20112018年11月持續八年出現此情況,2022年11月因月初受熱帶氣旋及下旬受高空擾動影響而出現,總日照只有100.3時,是有紀錄以來十一月份[4],該月總雨量達130.8毫米,有紀錄以來11月第9[5],而且該月降雨日數達15天,1982年以來11月降雨日數[6]。另外,全球暖化令雨季變得完結,自2014年起,10月需要發出暴雨警告情況變得十分見,當中2016年及2021年受東北季候風及熱帶氣旋東南風珠江口匯聚而需要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而2020年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另外,自2016年起,10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情況變得,2016-2017及2020-2021年10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1974-1975年來兩年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2021年10月一星期內兩次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1974年以來多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10月。2022年來11月1972年以來首次11月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7]。
冬季12月2月,氣温,近年反覆及趨向端,初冬乾燥,季風厚度變細,雲量變多,1月渡期,不過近年來受氣候化、聖嬰影響關係會爾本港出現12月份陽光情況,或冬季首個日子(氣温12.0度或以下)延至翌年1月才出現情況(戰後共有13次,90年代後有如1994、1996-1998及2019年,2019-20年冬季要到2020年1月27日才出現冬季首個日子,是有紀錄以來[8]),全年氣温多冬季時錄得,1或2月出現,上一年12月出現(如1981、1987、1990-1991、1999、2001-2002、2010、2018、2022年),3月(如1986年及2007年)或11月(如1987年)出現。冷鋒本港時,北風致使氣温急降,當晚上、清晨時份,或陰天雨天時,天氣變得或,市區氣温可以下降10℃或以下,新界內陸和北部以及如帽山高地,每年有機會降至0℃以下,出現結霜、結冰現象。而香港機會出現降雪、雨夾雪、凍雨及霰的冬季天氣現象,如,2016年1月北半球寒流中香港廣泛地區(包括港九市區)出現以上各種天氣情況。另外,由2019年起,4年2月有大雨日子(日雨量25毫米或以上),2022年2月有3日有大雨,平了1983、1985及1990年舊紀錄[9]。
倘若沒有冷鋒橫過本港,日間持續日照話,市區普遍維持18℃,新界內陸地區可能高達22-25℃以上。例如2014年2月出現這現象,2月3日,市區錄得24.6℃,普遍地區錄得逾26℃,水灣一度達31℃[10];但一星期後,氣温急降市區7.5℃,昂坪1.8℃[11]。
香港天文台總部歷年氣温於2017年8月22日錄得36.6℃,而歷年氣温於1893年1月18日錄得0.0℃;至於香港境內氣象站歷年氣温於2022年7月24日上水及於2017年8月22日濕地公園錄得39.0℃,而歷年氣温於2016年1月24日帽山錄得−6.0 ℃。
,8 – 12 °C(46 – 54 °F)
,<= 7 °C(<= 45 °F)或温暖,23 - 27 °C(73 – 81 °F)
,8-12°C(46-54°F)或,28 – 32°C (73 – 82 °F)
,>=33°C (>=91 °F)
晚間温暖 ,23 – 32 °C (73 – 82 °F)
,13-17。C(55-63。F)、和暖, 18 – 22°C(64 – 72 °F)、,28 – 32°C (82 – 90 °F)
香港是5月11月期間會遭受強度熱帶氣旋吹襲,數據顯示9月熱帶氣旋月份。每年有30-32個熱帶氣旋於北太平洋西部、南海上形成,其中超過一半達颱風度,風速逾每時118公里或以上。當中,每年會有5-6個接近香港。
熱帶氣旋距離香港東南東北7001,000公里,其外圍氣流會內陸及空氣帶到華南一帶(當地稱為「下沉氣流」),天氣及,黃昏局部地區有機會出現雷暴,空氣。並非所有帶來這種天氣熱帶氣旋會影響香港,影響台灣或華東地區會帶來這種天氣(例如2017年的颱風納沙+熱帶風暴海棠),但它們不會影響香港。熱帶氣旋中心繼續移近,香港風力可增強,廣泛地區出現持續數日大雨,可能引致山泥傾瀉水浸,生活帶來不便。
香港各區年降雨量。例如平洲年雨量1,400毫米,大帽山附近超過3,000毫米。5月9月期間錄得雨量佔全年雨量80%左右,其中6月雨量多,月有18天下雨,雨量491.5毫米。相反1月份降雨量,只有24.7毫米,而降雨日數12月,只有45天下雨。降雨量程度上取決於夏季副熱帶高壓強度。
影響香港天氣,有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於夏季及冬季出現季候風及季風槽。冬季,西伯利亞或蒙古而來空氣東,北或東北面抵達香港,因此會形成東北季候風。而夏季,印度洋和南海温暖空氣東南,南或西南面抵達香港,因此會形成西南季候風。
此外,於4月9月內出現狂風雷暴(但小部分年份冬季有出現雷暴,如2016和2022年)為香港帶來天氣,全年有逾40天錄得有雷暴。另外每年香港冬季新界大部分內陸地區和山區基本上會出現程度結霜和結冰現象;水龍捲和雹每隔13年會出現數次;而純雪、雨夾雪(包括霰和霙)、凍雨以及陸龍捲則十分。
於香港地理位置上處亞熱帶地區,於冬季結霜和結冰現象,降雪於香港來説罕見。香港人普遍認為香港下雪是奇蹟,但並非如此:香港境內確有降雪紀錄,記錄1893年1月,港島太平山、九龍、港島和新界有下雪。後二十世紀有數次記錄,2000年起有3次記錄,另外1975年12月寒潮影響下當時大帽山山頂植物結霜,新界廣泛地區有降雪現象。最近一次香港出現疑似降雪現象是2016年1月2325日,當時香港受到一股寒潮影響,導致天文台錄得3.1℃,59年來最低温度,1月2326日期間香港廣泛地區(例如錦田、沙田、粉嶺地),有大量市民天文台報告有小冰粒及雪丸(霰和霙)從天而降,流浮山、粉嶺及大帽山地更出現疑似降雪疑似微積雪現象。[12]。此前香港冬季中有攝氏零度以下低温和結霜現象出現,可是2005年及2014年以外並沒有任何降雪或下霙(雨夾雪)跡象
1874年9月22日,一個颱風橫過珠江口,後吹襲香港及澳門,廣州受災害。香港[21],颱風造成2,000餘人死亡,成為香港有記錄第三多人死亡風災,風暴期間,千間房屋摧毀,維多利亞港內十多艘遠洋船隻沉,數百隻中國帆船沉沒。澳門有5,000人死亡,當年澳門人口15,000人計[22],死亡人數全市人口三份之一,是澳門史上多人死亡風災。
甲戌風災是香港開埠後風災,而當時香港並沒有專門負責氣象部門,沒有人專職警告颱風來臨,因此造成人命及財產損失。此次颱風後,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建議提出香港設立氣象觀測台,觀察颱風氣象活動。港英政府研究後,1882年接納學會建議,後1883年成立香港天文台。[23][24][25]
5月13及14日,天文台錄得氣温17.8℃,是有紀錄以來5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
11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温只有15.3℃,創下11月下旬氣温。
2月下旬(21日29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只有11.2℃,創下2月下旬氣温。
3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及氣温只有13.5℃和11.9℃,創下3月中旬氣温。
8月及9月氣温只有28.7℃和28℃,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8、9月份氣温最低值。
全年氣温只有31.8℃,創下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年氣温」紀錄。
5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只有21.7℃,創下5月上旬氣温。
2月氣温只有13.5℃,該月氣温只有17.5℃,兩者是歷年所有月份氣温最低值。
7月中旬(11日20日)十天氣温只有26.4℃,創下7月中旬氣温。
7月氣温只有29℃,而氣温只有31.3℃,兩者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7月份氣温最低值。
全年氣温只有23.5℃,氣温只有21.4℃,兩者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最低值。
受空氣影響,4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温只有19.7℃,天文台於4月24日錄得13.7℃ 低温,創下4月下旬(21日30日)最低温紀錄。
6月1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6%,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6月份濕度。
8月氣温只有24.4℃,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8月份氣温最低值。
10月1日,天文台氣温達34.2℃,不但創下該年新高,是歷年首次10月錄得34℃高温,然而紀錄於11天後改寫,10月12日天文台氣温升至34.3℃,紀錄打破。
10月酷熱天氣日數共有2日,有紀錄以來日數10月份 (2022年追平)。
是1890年10月氣温只有23.9℃,氣温只有21.3℃,兩者屬偏低。[26]
12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2月28日錄得26.9℃高温,創下12月下旬高温紀錄。
3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天文台於3月15日錄得7.9℃ 低温,創下3月中旬最低温紀錄。
5月中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只有22.4℃,創下5月中旬氣温。
8月下旬(21日31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5.8℃和24℃,創下8月下旬氣温。
9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天文台於9月17日錄得34.4℃高温,創下9月中旬高温紀錄。(此紀錄2018年35.1℃打破)
西伯利亞寒潮致天氣驟寒,1月中旬(11日20日)出現極端低温,造成該時期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分祇得8.9℃及6.6℃,較同期平均值(19712000年)7.0℃。1月1419日期間天文台每天氣温10℃以下,達到氣候意義上五天氣温於10℃入冬標準[27]
。1月14日氣温15.1℃降至4.7℃,嚴寒天氣緊接其後;1月15日1月17日三天氣温徘徊5℃以下,而且出現降雨濕冷天氣,1月16日最高温3.2℃,日氣温紀錄;1月18日沙嘴天文台總部錄得攝氏0.0℃,是有紀錄以來最低温;1月19日氣温回升11.6℃。太陽出來後雪溶化掉。
寒潮期間全港各地接獲結霜、結冰及積雪報告。海拔較高地區如太平山頂,氣温-4℃,山頂下雪,積雪35吋,霜雪籠罩山頭成為雪山,眾多山頂樓房遭雪封,山頂纜車因積雪壓斷電線而停駛,但很多人跑到山上觀看下雪奇景;半山區、動植物公園出現飄雪[28];中區大會堂(今香港滙豐總行廈旁)外噴水池結冰;九龍城、旺角菜田遭積雪凍壞;橫瀾島離島有積雪記錄。界石崗出現-4℃低温,附近村落一片白茫茫,漁塘水面結冰[29][註 1]。
7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只有24.2℃,天文台於7月3日錄得氣温22.3℃,是有紀錄以來7月上旬最低温紀錄。
7月氣温只有26.7℃,氣温只有24.5℃,兩者是有紀錄以來7月份最低值。
9月9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1℃,是有紀錄以來9月上旬(1日10日)紀錄。
全年氣温只有21.4℃,氣温只有19.4℃,兩者是有紀錄以來最低值。
5月下旬(21日31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3.9℃和22.4℃,創下5月下旬氣温。
1月20日,天文台氣温、日氣温、氣温11.1℃、8.9℃、7.2℃,是有紀錄以來「大寒」。
11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氣温只有19.4℃和16.2℃,創下11月上旬氣温。
2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只有11.2℃,創下2月中旬氣温。
3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該十天氣温衹有13.7℃,天文台於3月21日錄得7.7℃ 低温,創下3月下旬最低温紀錄。
6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6.1℃和24.3℃,創下6月下旬氣温。
7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只有26.5℃,創下7月上旬氣温。
10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2.8℃和20.5℃,創下10月上旬氣温。
12月14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4%,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2月份濕度。
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該十天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分祇有9.6℃及7.2℃,天文台於1月9日錄得3.1℃ 低温,創下1月上旬最低温紀錄。
8月29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41%,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8月份濕度。(2015年40%打破)
11月16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7%,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1月份濕度。
1月份受到東北季候風支配,令該月天氣温暖。氣温達18.3℃,氣温達16.8℃,而氣温有13.7℃,是有紀錄以來温暖1月。(此紀錄2017年及2020年後打破)
2月上旬(1日10日)天氣,天文台於2月5日錄得3.6℃ 低温,創下2月上旬最低温紀錄。
8月中旬(11日20日)十天氣温只有26℃,創下8月中旬氣温。
9月祇錄得16.3毫米雨量,是歷來雨量9月份。
9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5.1℃和23.7℃,創下9月上旬氣温。
10月28日,天文台錄得14.9℃,是有紀錄以來最低温重陽節。[30]
1905年1月香港出現同期温暖天氣,1月20日25日,天文台每天最低温維持20℃以上,氣温達到2526℃,其中1月21日25日五天氣温22.8℃[26]。值得一提的是1月2025日期間天文台每天氣温22℃以上,達到氣候意義上五天氣温於22℃入夏標準[27]。
3月下旬(21日31日)十天氣温只有15.8℃,4月上旬(1日10日)十天氣温及氣温只有15.9℃和14.1℃,是歷年同期最低值。
6月22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1℃,是有紀錄以來6月下旬(21日30日)紀錄。
1906年9月18日,一股颱風襲擊香港,釀成4,00015,000人罹難、220人受傷、1,349人失蹤[31],成為香港歷史上天災之一。
颱風引起風暴潮,大埔錄得風暴6.1米,風暴潮加上強風海上和沿岸地區造成破壞。颱風雖然祇維持了短短數時,但於局未有足夠時間造好防風措施及撤離人員(是大量海上居民),導致傷亡,90%死者漁民。風災導致航運業務癱瘓了一段時間,80%駁船毀,大部分碼頭摧毀而不能運作。貨物遭受損壞。九龍貨倉貨物大部分受損,航運損失達數百萬元。孖剌西報發行災後特刊稱,4,00010,000人死亡,1908年英國皇家氣象學會季刊引述報告和天文台1972年報告稱10,000人死亡。現代香港天文台資料稱,有達15,000人死亡。
10月氣温只有23.5℃,是有紀錄以來10月氣温。
9月12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0℃,是有紀錄以來9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
10月2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2.3℃,是有紀錄以來10月下旬(21日31日)紀錄。
2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19.3℃,創下2月上旬氣温。(此紀錄以2019年2月打破)
4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5.4℃,創下4月中旬氣温。
5月初受一股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5月1日錄得氣温15.4℃,該月氣氣温只有23.8℃和21.6℃,是有紀錄以來5月份最低温紀錄。
7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温只有26.4℃,創下7月下旬氣温。
1917年12月23日1918年2月1日期間,天文台氣温1918年1月11日於12℃之外,其餘日子氣温於12℃水平,天氣維持了40天[32]。
1918年1月氣温只有9.9℃,氣温只有12.2℃,氣温只有15.1℃,月氣温只有19.3℃,全部是歷年1月份最低值,1月。
2月5日元宵節天文台錄得氣温7.8℃,是元宵佳節。
8月氣温只有26.4℃,而氣温只有30.6℃,兩者是有紀錄以來8月份氣温最低值。
10月下旬(21日31日)十天氣温只有21.5℃,創下10月下旬氣温。
10月氣温只有23.5度,是有紀錄以來10月氣温。
4月17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2%,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4月份濕度。(此紀錄以2022年4月8日打平)
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11月26日錄得氣温6.5℃,是有紀錄以來11月份最低温紀錄。
2月14日,天文台錄得氣温、日氣温、氣温26.3℃、22.2℃、19.7℃,是有紀錄以來年廿九。
4月4日開始受強空氣影響,天文台氣温降至13.3℃,翌日降至12.2℃,4月4日18日這15天氣温只有14℃,氣温只有18.4℃,這段低温期直接令1925年4月成為天文台歷年4月,月氣温、月氣月氣温只有16.5℃、18.5℃和21.1℃[33]。
7月受熱帶氣旋影響帶來天氣,1417日期間總雨量達404毫米,多處發生山泥傾瀉,受破壞,其中普慶坊有75人死亡。[34][35](參見普慶坊護土牆倒塌)
6月初受到一股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6月2日錄得氣温19.2℃,導致該月氣温(24.1℃),氣温(25.5℃)及氣温(27.4℃)是有紀錄以來6月份最低温紀錄。
7月19日,天文台錄得534.1毫米雨量,是7月雨量376.2毫米1.4倍,有紀錄以來單日降雨量。
7月中旬(11日20日)雨量596.2mm,是歷來同期雨量多。19日單日雨量有534.1毫米紀錄,滂沱大雨造成全港多處水浸及山泥傾瀉,山頂纜車服務停頓一個星期。[36]
10月中旬(11日20日)十天氣氣温只有20.9℃和18.2℃,天文台於10月15日錄得氣温15.7℃,是有紀錄以來10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
7月下半月(1日15日)雨量3.7mm,是歷來同期雨量。
12月中旬(1日1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0.6℃,創下12月中旬氣温。
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月6日錄得26.1℃高温,創下1月上旬高温紀錄。
10月氣温只有23.5℃,是有紀錄以來10月氣温。
1月下旬(1日1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及氣温只有11.6℃和9.3℃,創下1月下旬氣温。
8月祇錄得44.2毫米雨量,是歷來雨量8月份。
受空氣影響,天文台於4月16日錄得12.8℃ 低温,創下4月中旬(11日20日)最低温紀錄。
12月上旬(1日10日)天氣,天文台於12月6日錄得6.2℃ 低温,創下12月上旬最低温紀錄。
天文台於9月26日錄得18.4℃低温,該月氣温只有25.8℃,是有紀錄以來9月份最低温紀錄。
3月初香港持續受寒潮籠罩,3月上旬(1日10日)氣温及氣温分別衹有10.2℃及8.6℃,天文台3月首11天氣温12℃以下,其中3月5日氣温6.2℃歷年3月第三低温。於寒朝減弱後,氣温持續偏低,結果1936年3月氣温、氣氣温只有16.4℃、13.9℃和12.1℃,三者創下歷年3月氣温紀錄[33]。
12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2月12日錄得27.2℃高温,創下12月中旬高温紀錄。
一個颱風1937年(歲次丁丑)9月2日凌晨正面吹襲港澳,造成破壞。颱風新界吐露港引起超過20英呎(6米)風暴潮,大埔一帶傷亡。當時完全統計,造成介乎2,56511,000人這次風災中喪生,澳門有21人於陸上身亡。
1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1月7日錄得30.6℃高温,創下11月上旬高温紀錄。
11月23日,一股颱風吹襲香港,天文台懸掛九號風球,是歷年發出的九號風球。[37]
10月氣氣温只有23.5℃和21.1℃,兩者是有紀錄以來10月最低值。
3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3月12日錄得29.1℃高温,創下3月中旬高温紀錄。
9月22日下午1時2時天文台錄得84毫米雨量,9月時雨量紀錄。
所有襲港風暴令香港懸掛8號風球,是自1946年有紀錄以來首次。
1月氣温有20.8℃,是有紀錄以來1月份氣温最高值(此紀錄2020年1月份21.2℃打破)。
2月1519日天文台5天氣温及氣温只有9.5℃及7.5℃,是同期紀錄,並於2月17日出現過程氣温5.8℃,創下自1947年以來年初一[33]。
受冷空氣影響,6月10日14日天文台5天氣温及氣温只有23.6℃及22℃,是同期紀錄,6月9日13日5天氣温22℃以下,是歷史同期唯一一次[33]
1月11日15日天文台五天氣温及氣温只有9.7℃及6.6℃,歷年同期,其中1月14日天文台錄得過程氣温4.9℃[33]。
天文台於3月3日錄得氣温6.7℃,是同期第3低温紀錄[33]。
6月9日,天文台錄得22.6℃,創下自1947年以來端午節。
8月31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1.7℃,是有紀錄以來8月下旬紀錄。
9月雨量844.2mm,是有紀錄以來多雨量9月紀錄。
12月4日天文台低温降至6.2℃,是歷年12月上旬(1日10日)錄得氣温,另外12月上旬十天氣氣温只有13.8℃和10.3℃是有紀錄[33]。
2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2月13日錄得27.8℃高温,創下2月中旬高温紀錄及戰後年三十。[38]
4月1125日10天氣温只有15.8℃,氣温19.7℃,雖然不及1925年水平,但考慮到這段低温期出現時間1925年4月。此外1953年4月氣温,氣温,氣温16.9℃,18.9℃和21.4℃,三者於1925年[33]。
5月1日,天文台錄得17.7℃,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勞動節。(此紀錄2022年打破)
1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1月10日錄得30.6℃高温,創下11月上旬高温紀錄。
12月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2月1日錄得28.7℃高温,創下有紀錄以來12月份高温紀錄。
6月1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3.1℃,是自1947年以來父親節。
11月6日,超颱風柏美娜吹襲香港,天文台懸掛九號風球,是二戰後唯一一個於11月懸掛九號風球的颱風。[37]
1月6日,天文台氣温5℃,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小寒。
1月11日,天文台氣温3.1℃,是整個20世紀第二低温,強度於1957年2月寒潮[33]。
2月21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3%,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2月份濕度。
5月14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3%,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5月份濕度。
8月3日受暴雨及空氣影響,天文台氣温降至21.6℃,創下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8月份最低温紀錄。
元旦(1月1日)受偏東氣流影響,風勢和緩加上陽光,令天文台日間氣温升至25.6℃,是自1948年有紀錄以來元旦。[39]
1月9日天文台氣温3.9℃,20世紀第九低温[33]。
4月下半月香港地提早受熱浪影響,天文台氣温創歷史新高,4月16日錄得歷年4月中旬氣温32℃,翌日上升32.2℃,隨後幾天高温回落,但4月23日氣温達到32.7℃,27日達到33.4℃,刷新4月份極端高温紀錄,成為歷年出現天[26][40],4月27日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次4月份出現日。
12月25日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8.7℃,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第二個最聖誕節[41]。
西伯利亞東部寒潮南下,導致天氣,該寒潮於2月9日開始影響香港,2月10日天文台氣温降至3.8℃,2月11日上午7時8時間降至2.4℃,創下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全年第2低温及2月份最低温紀錄,是20世紀氣温紀錄。當日山頂及新界多處地區結冰,多人凍死。寒潮影響持續了數天,2月10日14日天文台5天氣温只有5.3℃,打破20世紀5天低温紀錄[33][42][43][44]。
7月17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2.2℃,是有紀錄以來7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
5月11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3.3℃,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母親節。
6月17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0.5℃,是有紀錄以來6月中旬(11日20日)紀錄。
1月16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0%,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濕度。
1月下旬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月29日下午2時3時之間錄得26.9℃高温,創下有紀錄以來1月份高温紀錄[45][46][47]。
11月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1月19日錄得31.8℃高温,創下有紀錄以來11月份高温紀錄。
12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天文台於12月15日錄得27.2℃高温,創下12月中旬高温紀錄。
1960年剛踏入3月氣温節節上升,3月上旬(1日10日)氣温及氣温22.6℃及26.7℃,3月7日天文台氣温達到29.6℃,打破3月上旬高温紀錄,3月8日9日高温回落28℃,但3月10日創新高29.7℃,隨後兩天高温維持28℃以上,直到3月13日受冷空氣影響高温回落23℃[26]。令該月氣温達到24.4℃,是有紀錄以來3月份氣温最高值(2021年3月打破),月氣月氣温21.2℃和19.1℃,是有紀錄以來第五,於1987年、2002年、2020年及2021年。
5月中下旬空氣(20/5-23/5):天文台氣温18.3℃,創下5月下旬最低温紀錄[33]。
5月4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3%,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5月份。
6月1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3.6℃,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父親節(此紀錄2016年打破)。
元旦(1月1日)受到寒潮侵襲,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6.1℃,是自1948年有紀錄以來元旦。[39]
2月2日,歌臣角懲教錄得低温,89℃,發現白色雪粒[28]。
5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天文台於5月9日錄得33.3℃高温,創下5月中旬高温紀錄。
於持續少雨,1962年8月,月內有15天氣温達到33℃或以上,歷年8月份天氣日數。8月21日31日十天氣温33.5℃,8月31日氣温35.5℃歷年8月第二高温,此外月氣温32.7℃,是歷年8月最高值[26]。
颱風温黛二次大戰後造成香港風災颱風。8月30日,温黛中心風力增強每時148公里,中心位於香港東南偏東740公里,天文台於19:45懸掛一號戒備信號;8月31日16:10改掛三號風信號。温黛進一步迫近及令市民提高戒備,天文台於22:50改掛七號烈風或暴風信號;9月1日04:00,雖然維港內風力祇達風程度,但橫瀾島風力增強每時74海哩,陣風每時206公里,天文台於04:15改掛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兩時後,温黛位於天文台東南約90公里,繼續靠近香港,天文台終於9月1日06:15改掛十號颶風信號。
温黛是二戰後兩次風災中造成過百人死亡風災之一,引致183死388傷,另108人失蹤,50年一遇正面吹襲香港超颱風。温黛襲港時創下香港氣壓、每時十分鐘及陣風風速紀錄。天文台總部錄得每時風速133公里有紀錄以來海平面氣壓(953.2斯卡,中心橫瀾島10公里時錄得);老山陣風達每時284公里、時風速每時189公里和十分鐘風速每時194公里。温黛是二戰後需要懸掛十號風球颱風中,唯一令天文台總部錄得颶風水平(≥118公里)颱風,紀錄打破。
當年少雨,香港發生史上旱災,5月雨量只有6毫米,全年雨量只有901.1毫米,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全港水塘要見底,實施每四天供水四小時[48]。另外,1963年5月中旬開始持續高温,月內有13天氣温達到33℃或以上,7天達34℃或以上,有3天達到35℃或以上,全部都是歷年5月份冠(此紀錄2018年打破),5月氣温(28.2℃),5月氣温(32.5℃),5月、6月及9月極端高温(5月31日35.5℃[49]、6月1日35.6℃[50][51]、9月5日35.2℃[52]),是有紀錄以來;5月氣温(25.7℃)於1967年(25.9℃),全年有5天氣温達到35度以上[26][53]。5月酷熱天氣日數有13日,全年有37日,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多[54](5月份及全年天氣日數紀錄2018年及2016年打破)。
颱風露、颱風黛蒂令天文台自戰後有紀錄以來,唯一一次於一年內兩次懸掛十號風球
7月23日,天文台氣温22.2℃,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最低温大暑。
9月27日雨量325.5mm,9月份單日降雨量。
1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2.8℃,天文台於1月13日錄得26.8℃高温,創下1月中旬高温紀錄。
2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3.1℃,天文台於2月4日錄得26.7℃高温,創下2月上旬高温紀錄(2021年2月2日27.6度打破)及立春。
熱帶風暴「露娜」吹襲香港,於7月1314日懸掛八號風球後,熱帶風暴「瑪媚」襲,並於7月17日懸掛八號風球,相隔只有3天3.5時,是有紀錄以來相隔最短兩個八號風球(此紀錄2021年打破,只有60時40分鐘,即2天半)。[55][56][57]
9月17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6%,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9月份濕度。
天文台於4月9日12:00懸掛一號戒備信號,是天文台自二戰後有紀錄以來全年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
1月16日,天文台錄得最低温度4.6℃,60年代第二[33]。
12月13日,帽山山頂錄得低温67℃,發現雪花[28]。
1968年2月1日香港開始受寒潮影響,天文台氣温降至12℃以下水平,隨後11天氣温持續10℃以下。 天氣維持2月28日寒朝開始減弱,該次寒潮令天文台27天氣温於12℃,打破歷年天氣紀錄。於寒朝橫跨整個月,1968年2月天文台氣温只有11.7℃,氣温只有9.6℃,兩者是歷年所有月份最低值,換言之1968年2月是香港歷年月份[33][58]。
天文台於7月25日錄得氣温35.7℃,是有紀錄以來7月份高温紀錄(2022年同期36.1度打破)。當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43%,創下天文台有紀錄以來7月份濕度。
10月25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1%,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0月份濕度。
1968年12月香港歷年12月,於缺乏空氣南下,12月首13天氣温20℃以上,其中大部份日子氣温於26℃,導致上半月氣温5℃以上,雖然下半月氣温回落,但3℃,結果全月氣温、氣氣温19.4℃,21.3℃和23.9℃,三者是歷年紀錄[26]。值得一提的是12月112日天文台十二天氣温於22℃,達到氣候意義上五天氣温於22℃入夏標準![27]
延伸閱讀…
1月20日,天文台氣温26.4℃,日氣温23.2℃,是有紀錄以來高温「大寒」。
2月5日,天文台氣温4.0℃,創下60年代最低温紀錄[33]。
受空氣南下影響,4月4日氣温24.1℃下降4月5日(節)早上9時30分只有9.9℃,前後未及24時氣温相差超過14℃,創下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4月份最低温紀錄,新界高地跌接近零度[59][60][61]。
9月115日氣温持續企,期間天文台有5天氣温達34℃或以上,9月11日34.4℃高温創下9月中旬(11日20日)高温紀錄,9月份來説其罕見,要知道此前80年9月份紀錄中,天文台合共只有9天氣温34℃或以上,於受上半月高温影響,1969年9月月氣温達32.1℃,是歷年[26]。
1月29日,帽山山頂錄得低温1℃,雲霧中有雪花[28]。
11月17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7%,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1月份濕度。
2月9日,天文台氣温3.8℃,創下70年代氣温紀錄[33]。
六一八雨災
1972年6月18日因為持續暴雨而導致山泥傾瀉災難事故。當日,九龍觀塘區翠屏道木屋區及香港島半山區旭龢廈後發生山泥傾瀉及廈坍塌慘劇,造成共156死、117傷[62],成為香港歷史上死亡人數水災、山洪暴發及山泥傾瀉。1972年6月16日18日期間,香港大雨(三日總降雨量達652.3毫米),成為引發此次慘劇主要成因。
7月23日,天文台錄得34.7℃高温,以及30.9℃日氣温,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氣温以及氣温大暑,是1972年最高温一日。[63][64]
11月8日,颱風柏美娜吹襲廣東,天文台於15:15懸掛八號風球,是二戰後懸掛八號風球。[37]
3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6.1℃,3月31日,天文台錄得30.1℃高温,創下有紀錄以來3月份高温紀錄[65][66][67]。
10月28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1%,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0月份濕度。
12月25日和26日錄得氣温7.0℃,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聖誕節及拆禮物日,但於該段時間持續天晴,寒潮影響期間大部分日子氣温可達18-20度[33][41]
12月31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4%,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2月份濕度。
2月上旬和下旬後受兩波寒潮影響,天文台於2月8日錄得氣温4.9℃,2月26日錄得4.2℃,創下2月下旬最低温紀錄,一個月內天文台兩度跌破5℃,香港史上[33]。
3月26日寒潮南下,受鋒前增温影響,天文台氣温達到27.5℃,當寒潮抵達後,氣温下降13℃,相差達14.5℃,是歷年第二大單日降幅,翌日進一步降至10.5℃[33]。
10月有4個熱帶氣旋令天文台需要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是二戰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次數10月。[68]
10月雨量718.4mm,是有紀錄以來多雨量10月紀錄。
12月中旬(11日20日)冬季季候風出現低温天氣,該十天平均温度及最低温度分祇有10.1℃及7.4℃,同期平均值(19712000年)7.5℃,12月1317日5天最低温46℃,12月1217日期間天文台每天氣温10℃以下,達到氣候意義上五天氣温於10℃入冬標準[27]
。12月9日氣温早上20℃多下降13℃;12月14日錄得最低温4.3℃,打破12月氣温,寒潮導致該月氣温(12.1℃),氣温(14.5℃)及氣温(17.6℃)創下歷年12月最低值。即使16年後(1991年)另一股寒潮來襲,氣温亦祇降到4.6℃,未能打破最低温紀錄(2016年1月24日3.1℃打破)。而帽山和飛鵝山山頂出現-3℃和-2℃低温,新界和山區出現降雪,山頭白霜遍佈,新界廣泛地區接獲降雪報告。當時工商日報以標題「界山頭瑞雪紛飛」形容事件[69]。
11月中旬(11日20日)十天氣温只有17.5℃,創下11月中旬氣温。
11月氣温只有19℃,是有紀錄以來11月氣温。
12月25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4.5℃,是自1932年有紀錄以來聖誕節[41]。
70年代另一次12月寒潮,強度於1975年12月,天文台於12月28日錄得氣温只有5.7℃,帽山跌0℃以下,出現結霜[33][70]。
1月31日2月3日4天天文台氣温不到10℃,2月3日氣温只有6.8℃,前一波寒潮初,1976-77年冬季天文台共有22日低温10℃以下,是戰後多[33]。
3月4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6%,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3月份濕度。
3月26日,天文台總部錄得11.2℃,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耶穌受日[71]。
7月受到副熱帶高壓脊支配,7月4日22日期間,19日氣温於33℃。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天氣日數[26]。
7月底,熱帶風暴愛娜斯襲港,天文台曾於7月26日9:157月27日13:30,及7月29日17:257月30日7:10,四日內兩度懸掛八號信號,並後懸掛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四個方向八號信號,二戰後唯一一次。
10月底空氣(27/10-30/10):受南海熱帶氣旋麗坦外圍下沉氣流影響,10月27日天文台氣温達到31.2℃,是歷年同期單日紀錄,翌日空氣抵達,與南海熱帶氣旋構成氣壓差,導致華南沿岸吹起烈風程度偏北風,天文台氣温開始急降,10月30日氣温只有13.9℃(日氣温1月16.3℃持平,是歷來出現1月份氣温紀錄),翌日降至13.5℃,創下有紀錄以來10月份最低温紀錄[33][72]。
2月2125日天文台五天氣温於22℃,達到氣候意義上入夏標準[27]。
1980年1月底/2月初強寒潮(29/1-12/2):寒潮於1月29日爆發,天文台氣温斷崖式暴跌,短短2天25℃降至6℃。2月1日3日氣温回升,但氣温處於水平,2月4日寒潮補充南下,天文台氣温下降,隨後一星期低温維持單位數,並於2月9日下試5.5℃。寒潮持續影響下,1980年2月上旬(1日10日)氣温及最低温度只有9.9℃及8℃,是歷年紀錄[33]。此外,2月59日天文台五天氣温於10℃,達到氣候意義上入冬標準。[27]
6月11日6月25日天文台15天氣温維持32.5℃以上,這15天氣温達到33.5℃,其中1922日4天錄到34℃或以上高温[26]。
7月10日,天文台錄得35℃高温,創下7月上半月高温紀錄(此紀錄2016年打破)。
6月6日,天文台氣温只有23.3℃,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端午節氣温。
10月下旬空氣(22/10-25/10):10月22日天文台氣温達30℃,空氣抵達後降22℃,翌日降至15℃,10月24日天文台氣温14.8℃,是歷年10月第2低温,10月25日起氣温回升[33]。
11月初寒潮(8/11-10/11):繼10月底後,1981年11月初遇上歷年寒潮。11月8日東北季候風抵港,天文台氣温降至13℃,翌日進一步降至11.3℃,是天文台歷年紀錄,11月10日開始回暖[33]。
7月上旬(1日10日)雨量1.4mm,是歷來同期雨量。
12月28日寒潮南下,12月30日天文台氣温降程6.1℃,隨後10天氣温介乎7-11℃,直至1月10日天氣結束[33]。
1月20日寒潮開始南下,1月21日-27日天文台氣温徘徊8-11℃之間,1月28-30日氣温回升13℃,1月31日寒潮補充抵達,氣温降回9.7℃,2月1日5日氣温回升11-12℃,2月6日另一波補充南下,2月7日天文台降程7.0℃(於2018年2月1日6.8℃,並為38年來之2月上旬),隨後三天持續,直至2月11日才回升12℃以上[33]。
6月25日,熱帶風暴雲茵以西移路徑進襲,並令皇家香港天文台懸掛八號風球。同時於雲茵高速度,香港烈風消退,因此八號風球懸掛了兩時四十分鐘,是有紀錄以來最短八號風球。[73][74][75]
7月中旬(11日20日)祇錄得微量雨量,是歷來同期雨量。
1984年12月下旬(21日31日)十天氣温只有12.5℃,創下12月下旬氣温。而於12月25日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8.8℃,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第三個最聖誕節[41]。
2月27日寒潮抵港,隨後兩天氣温急降,3月1日下午3時天文台錄得4.8℃低温,創下有紀錄以來三月份最低温紀錄;上水降至3.1℃;流浮山降至0℃;大帽山錄得-3℃低温,出現結冰現象[76][77]。當日天文台氣温只有7.7℃,是天文台史上日氣温第6。3月2日氣温回升5.8℃,但是3月份第二低温,後數天回暖。這次寒潮令1986年3月1日成為香港近30年最日子,即使如1991年12月底寒潮無法超越(2016年寒潮3.1℃取代),其程度實屬百年一遇[33]。
3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2.4℃,創下3月中旬氣温。(此紀錄2021年3月中旬之23 .1℃所破)
7月23日,天文台氣温只有27.4℃,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大暑氣温最低值。[64]
11月28日寒潮抵達華南沿岸,時颱風蓮娜正在南海北部徘徊,受兩者影響,香港吹起偏北風,氣温下降,天文台一天內25.8℃降10.8℃,温差實屬歷年冠(時間跌幅2017年颱風天鴿打破;1.5時跌8.6℃)。11月30日天文台錄得過程7.6℃,1922年以來11月份最低温紀錄,是11月第二低温紀錄;新界及高地,大帽山-0.5℃,並有霜;流浮山5.4℃,老山1.7℃,長洲及離島6℃,沙田6.3℃[78][79]。隨後寒潮繼續影響香港,12月上旬大部分時間持續[33]。
7月香港正值炎夏,受冷空氣影響,可是1989年7月29日有空氣南下,使天文台氣温降至22.2℃,翌日清晨5時進一步降至21.7℃,創下有紀錄以來七月份最低温紀錄[33][80]。
8月中旬持續高温少雨,加上受熱帶氣旋外圍下沉氣流影響,8月1120日十天氣温30.2℃,8月18日天文台氣温介乎30.136.1℃,8月中旬高温紀錄於2015年超颱風蘇迪羅下沉氣流下36.3℃及2017年超颱風天鴿襲港前36.6℃;另外月氣温達到29.5℃,1998年和2011年並列8月[26]。
5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該十天氣温29.4℃,創下5月下旬氣温。
5月夜日數共有5日,有紀錄以來多夜日數5月份 (此紀錄2018年及2021年5月後打破)。
10月27及28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1%,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0月份濕度。
1991年12月下旬強寒潮(27-12-30/12):寒潮於12月27日爆發,天文台氣温20.6℃降至10.5℃,翌日雨中降至4.6℃,90年代最低温紀錄,打破12月下旬最低温度,12月29日氣温回升5.2℃,但全天維持10度以下,直至12月30日寒潮消退[33]。
8月氣温有25.6℃,創下歷年來8月份氣温最高值。
1993年1月中下旬強寒潮(14/1-30/1):1月14日寒潮抵港,天文台從21.3℃降至14.2℃,後兩天降至6.7℃及5.4℃,後者是90年代第三低温,1月17和18日持續,氣温10℃以下,後幾天雖然回暖,但氣温維持12℃以下,天氣直至1月30日才完結,期間天文台每天氣温7-11℃之間徘徊,這次持續性寒潮令天文台1993年1月下半月(16日31日)氣温只有11.0℃,氣温只有8.9℃,是百年同期[33]。
7月夜日數共有18日,歷年所有月份夜日數(此紀錄2020年7月打破)。
4月下旬(21日3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及氣温27.6℃及30.6℃,創下4月下旬氣温。
7月23日,天文台氣温25.2℃,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大暑氣温。
7月雨量1147.2mm,是有紀錄以來多雨量7月紀錄。
12月影響華南沿岸地區東北季候風本月大部分時間,導致這個月氣温於過往平均值,月氣月氣温19.8℃和18.2℃,兩者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12月第二,於1968年12月氣氣温21.3℃和19.4℃。
5月1日,天文台錄得31.2℃,創下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勞動節。
11月24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17%,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1月份濕度。
8月雨量1090.1mm,是有紀錄以來多雨量8月紀錄。
1月份受到東北季候風支配,令該月天氣温暖。當月沒有日(氣温於12℃),紀錄上只有1901年1月和2017年1月出現過兩次情況。
農曆年期間受到寒潮侵襲,2月20日24日天文台5天氣温及氣温只有8.6℃及7.1℃,該寒潮於2月17日(年廿九)晚上抵達,18日天文台氣温降至8.5℃,隨後年初一年初三氣温進一步降至7℃以下,年初三5.8℃低温成為天文台歷年春節紀錄,是63年來凍年初三,當日大帽山氣温於攝氏零度,這三天氣温10℃以下,後數天氣温回升,天氣維持2月28日。值得一提的是2月1923日天文台五天氣温於10℃,達到氣候意義上入冬標準(2014年2月出現此情況),這是天文台距今一次入冬紀錄[33][81]。
4月上旬寒潮(1/4-5/4):該寒潮於4月1日南下影響香港,天文台氣温26℃降至15.8℃,第二天降至12.3℃,隨後一天香港受雨帶影響,天文台雨中一度降至10.9℃,是歷年4月份第4低温紀錄,同日氣温只有12.9℃,4月份第2[33]。
9月9日,超強颱風莎莉襲港,天文台發出8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懸掛了3時25分鐘,成為史上第二八號波,於1984年6月25日熱帶風暴雲茵襲港令八號風球懸掛了2時40分鐘。[82]
1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5.7℃,創下11月上旬氣温。
7月上旬(1日10日)雨量429.3mm,是歷來同期雨量多。
年雨量3343.0毫米,較數值(2214.3毫米)51%,打破1982年創下3247.5毫米舊紀錄,成為1884年有紀錄以來多雨一年。令香港市民,包括1997年6月4日當年首個紅色暴雨警告及7月1日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日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訊號。
9月下旬空氣(21/9-22/9及28/9-30/9):一股東北季候風於9月21日抵達香港,天文台氣温降至19.3℃,創下歷年跌破20℃紀錄,隨後數天氣温回升但另一波東北季候風補充於27日抵達,28日和29日天文台氣温跌破20℃[33]。這次空氣導致9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温只有23.8℃,創下歷年9月下旬氣温。
11月下旬天氣,香港持續受偏南氣流影響,整個下旬每天氣温於20℃,其中11月2527日達25℃,如此水平單日低温以往11月下旬前所見,另外11月下旬(21日30日)十天氣氣温24.3℃和26℃,是歷年同期[26]。
1月上旬(1日1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及氣温20.2℃及22.4℃,創下1月上旬氣温(此紀錄2017年打破)。
4月氣氣温24.8℃及22.9℃,是有紀錄以來温暖4月。該月氣温27.4℃,是有紀錄以來第二(於1994年27.5℃)。
7月下旬(21日3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30.2℃,創下7月下旬氣温。
10月17日,天文台總部濕度只有21%,是自天文台有紀錄以來10月份濕度。
年氣温達24.0℃,1966年創下23.8℃舊紀錄高0.2℃,是有紀錄以來一年(此紀錄2015年及2019年後打破)。全年日氣温達22.1℃,紀錄(此紀錄2019年打破)。天文台6月9日錄得411.3毫米雨量,創下6月日雨量紀錄。全年熱液日數(日氣温28度或以上)共有36天,其中11天氣温達29℃或以上,兩者是歷年最高值[26]。
1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19.7℃,創下1月下旬氣温。
一道冷鋒於5月5日橫過香港,隨後空氣令香港出現5月天氣,6日下午天文台氣温降至17℃,是歷年5月份第4低温紀錄,隨後3天氣温維持20℃以下,5月9日18.6℃低温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母親節[33]。
1999年12月天氣持續,12月22日26日天文台5天氣温及氣温只有11.8℃及8.8℃,於12月22日創下有紀錄以來冬至,市區氣温只有6.7℃,翌日(12月23日)降至5.8℃,帽山錄得-3.3℃低温[83][84][85]。12月24日氣温回升,但氣温只有8.7℃,創下有紀錄以來平安夜。
年氣温23.8℃,是有紀錄以來第三年份。此外,全年共有8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800公里海域範圍內而需要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當中有5個需發出8號或熱帶氣旋警告訊號。颱風克令天文台發出自1983年以來及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
4月雨量547.7mm,是有紀錄以來多雨量4月紀錄。
6月上旬(1日1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及氣温29.7℃及32.4℃,創下6月上旬氣温。(十天氣温2017年29.8℃打破,2017年氣温並平紀錄)
天文台年雨量3091.8毫米,較數值高出40%,是歷來第五多雨量年份。
1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19.7℃,創下1月中旬氣温。
12月27日天文台氣温6.8℃,21世紀第四(後2005年6.4℃、20105.8℃及2016年3.1℃打破),但當日天文台氣温只有9.3℃,是世紀以來首次氣温單位數日子(2014年兩度及2016年出現,並2016年7.1℃打破),另外當日氣温只有8.2℃,是2000年後(己2016年4.9℃打破)[33]。
唯一一年沒有12月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是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首次。12月20日發出1967年有雷暴警告紀錄以來,首個於12月發出的雷暴警告。
7月氣温有26.3℃,創下歷年所有月份氣温最高值,2020年7月熱浪未能打破;但月温只有第四(27.6℃),2020年28.3℃要。
2月5日元宵節天文台錄得氣温7.8℃,是元宵佳節。
延伸閱讀…
7月1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4.6℃,是香港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受熱帶風暴圓規影響,7月1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2.7℃,是設立警告來首次打進首10位月氣温夏季月份(此紀錄2010年6月第二低温20.4℃打破)。
寒潮於12月28日抵達香港,天文台於1月1日早上8時錄得6.4℃低温,是自1948年有紀錄以來第二個最元旦,於1962年1月1日錄得6.1℃低温。當日京士柏只有4.1℃,新界地區只有34℃,山頂2.6℃,氣象站錄得-1℃後出現故障,大帽山氣温降至-2.3℃[33][39][86]。
活躍西南季候風帶來連場大雨,6月及8月錄得雨量數值,第五和第二多雨6月(893.9毫米)和8月(971.3毫米),全年總雨量3214.5毫米,較高出45.2%,是歷來第三多雨年份。5月9日中午雷雨引發部分地區出現時速達135公里陣風,葵涌貨櫃碼頭有大量貨櫃倒塌,壓毀多輛貨櫃車,造成1死2傷。全月發出7次黃色暴雨警告,是暴雨警告系統自1998年修訂以來5月份新紀錄;5月總日照時間只有87.6時,為第三。
7月中旬(11日2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30.4℃,天文台於7月19日錄得35.4℃高温,創下7月中旬高温紀錄。
7月16日清晨受颱風碧利斯活躍西南氣流相關雨帶影響,天文台當天凌晨2時3時期間錄得115.1毫米雨量,有記錄以來時雨量,打破1992年5月8日上午6時7時間創下109.9毫米(該紀錄於2008年6月7日打破)。11月21日香港受暴雨影響發出了黃色暴雨警告,是暴雨警告系統自1998年修訂以來,首次11月發出暴雨警告信號。
8月沒有酷熱日,是自1994年以來首次。唯一一年無需於8月發出天氣警告,是天氣警告於2000年設立以來首次。
9月中旬(112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只有25.4℃,創下9月中旬氣温。9月12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0.7℃,打破9月上半月(1日15日)最低温紀錄。
2月18日年初一錄得氣温25.3℃,是有紀錄以來温暖年初一,當日氣温21.3℃打破歷年紀錄,拋離上一個紀錄(1979年1月28日18.8℃)達2.5℃。
3月下旬(21日31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2.7℃,創下3月下旬氣温。
7月7日天文台總部氣温升至33.7℃,但當日沒有發出天氣警告,是天文台總部自2000年有紀錄以來錄得氣温達至程度下發出天氣警告。天文台7月24日8月5日每日氣温達到33℃或以上,天氣警告12日生效,創下紀錄(此紀錄2018年及2020年後打破),另外7月氣温達到32.9℃,於2020年7月,是歷年所有月份第二最高值[26]。
7月錄得76.9毫米雨量,是歷來雨量7月份,打破2003年紀錄(101.8毫米)。
全年天文台總部錄得氣温有10.6℃,「全年氣温」位列第二,於2019年11.4℃。
1月下旬2月中旬,華南沿岸地區出現了一次時間持續天氣過程。香港天氣1月24日開始持續,香港天文台尖沙咀總數每日氣温只有8-12℃,而新界地區氣温6℃左右。天氣直到2月16日才結束,維持了24日,是自1968年以來寒潮。期間天文台氣温9.9℃,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同期(1月24日2月16日)第二。天文台這股寒潮發出的天氣警告維持594時半,是自1999年創立天氣警告以來生效時間紀錄,同時天文台各類警告信號中生效時間單一天氣警告,是40年來2月。[87]
颱風浣熊4月襲港,香港於4月18日發出本年首個三號風訊號,是二戰後發出三號信號一年,浣熊4月19日香港帶來暴雨,天文台需發出黑色暴雨警告。
6月活躍西南氣流、壓槽及熱帶氣旋造成天氣持續,天文台總部6月7日上午8時9時錄得145.5毫米雨量,刷新時雨量紀錄,整月雨量達1346.1毫米,打破2001年同期成有紀錄以來月雨量。因此6月總日照時間破有紀錄以來紀錄(75.5時)。另外,6月無熱夜,是自1985年以來首次,氣温成為57年來最低温(26.7℃)
7月下旬(21日31日)祇錄得微量雨量,是歷來同期雨量。
9月天氣,9月1120日氣温及氣温30℃及32.6℃,創下9月中旬氣9月中旬氣温。9月22日氣温31.2℃,是有紀錄9月單日氣温。導致整個9月高達29.0℃,平了1969年所創紀錄。此外,9月夜日數有7日,有紀錄以來多夜日數其中一個9月份。
10月天氣温暖,氣温26.5℃而每日氣温24.9℃,兩者破了1983年紀錄,紀錄高出了0.1℃及0.2℃。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温暖10月(此紀錄2016年打破)。
2月冬季季候風,天氣温暖,氣温20.5℃,較4.2℃成紀錄新高,上一個紀錄(2007年2月)高出1.0℃多。月氣温(23.7℃)、氣温(18.6℃)及月氣温(15.8℃)是有紀錄以來,前者上一個紀錄高出1.6℃(1973年22.1℃)。2月25日錄得氣温(28.3℃)打破27.8℃(1953年2月13日1973年2月27日)氣温,成為歷年出現天
5月上半月(1日15日)祇錄得0.3毫米雨量,是歷來同期雨量。
5月29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0.8℃,是有紀錄以來5月下旬(21日31日)第二,於兩年後5月29日19.8℃。
受偏強副熱帶壓脊影響,8月下旬9月上旬天氣,8月23日9月8日17日氣温33℃或以上,持續時間歷年第二長,於1978年7月4日22日19日,8月及9月氣温是有紀錄以來(8月27.7℃,9月26.9℃),8月2030日11日氣温28℃或以上,是有紀錄以來夜日數(此紀錄2020年6月打破)。8月下旬(2131日)氣温30.2℃,9月上旬氣温及氣温29.8℃和33.6℃,是歷來同期氣温。另外,2009年9月共有10天氣温達33℃或以上,另有7天氣温28℃以上,兩者是歷年多。9月酷熱天氣日數共有10日,有紀錄以來日數9月份[26][88]。8月及9月夜日數分有15日及7日,有紀錄以來多夜日數8月和9月,9月夜日數平了2008年紀錄。
11月16日東北季候風抵港,天文台發出自1999年以來冬季發出的天氣警告;11月17日氣温下降10.5℃,是1981年後冬季出現天氣(12.0℃以下);11月18日氣温降至9.7℃,11月17日21日天文台5天氣温及氣温只有13.9℃及11.5℃,是自1884年有記錄以來同期(11月17日11月21日),打破11月中旬(11日20日)最低温紀錄,打破歷年跌破10℃紀錄,新界只得7-8℃,是自1987年以來11月[33][89]。
受高空擾動氣流影響,2月7日有暴雨及雷暴,錄得94.1毫米2月份單日雨量,後若干次二月黃雨沒法打破紀錄。
2010年2月有接近3分1時間受西南氣流(西南季候風)影響, 期間有多日氣温達到22℃或以上,其中2月11日氣温達23.9℃,創下2月份單日新高,此外2月25日3月6日10天氣温超過24℃,同期平均值8℃[26]。
2月12日寒潮爆發,天文台氣温24.5℃暴跌11.9℃,日温差達12.6℃,21世紀以來。15日寒潮補充抵港,氣温進一步降至10℃以下,1619日天文台4日氣温於12℃,持續時間21世紀[33]。
2月下旬(21日29日)天氣温暖,該十天氣温21.7℃,創下2月下旬氣温。2月2428日天文台五天氣温於22℃,達到氣候意義上入夏標準[27]。
3月10日天文台氣温降至8.1℃,接近歷史同期最低值7.7℃,但數天前天文台氣温接近25℃,是歷年3月初,短短數天香港經歷了同期和氣温[33]。
東北季候風源自華北沙塵暴沙和塵台灣海峽於3月21日帶到廣東沿岸,引致香港當日及翌日能見度。多個空氣質素監測站錄得空氣污染指數達500,是該指數上限,前所見。
空氣於4月13日抵港,天文台氣温中午29.5℃下降晚上19.5℃,15日空氣補充抵達,天文台氣温降至13.5℃,平了4月11-15日歷史最低值,説2010年是空氣一年[33]。
受到一股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6月2日晚錄得20.4℃,是自1964年以來6月份紀錄[90]。
7月上半月(1日15日)雨量16.2mm,是歷來同期雨量。
8月5日和氣温33.7℃及24.3℃,有紀錄以來首次月內出現該月和氣温。
受到一股而乾燥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10月28日錄得氣温15.7℃,是1988年以來10月份最低温紀錄,荃灣只有13℃[91]。
12月15日下午寒潮開始影響香港,全港北風增強並伴隨降雨,16日全港多處氣温降至水平,其中帽山降至0℃以下,並出現結冰、結霜及霧凇現象,12月17日天文台錄得氣温5.8℃,是自1999年以來錄得紀錄(己2016年3.1℃打破)[33]。
2010年有5個月打入首20位月氣温,3、4、6、10、12月[92]。
受冬季季候風影響,1月氣温只有13.7℃,較2.4℃,是1977年以來1月份。當月沒有一天氣温於20℃,紀錄上只有1918年1月出現過一次同樣情況。
到了2月和3月,於冬季季候風持續影響香港,天氣。即使2月28日陽光錄得氣温26.9℃,2月份氣温第10(截至2020年)。
3月濕度71%,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3月份濕度,3月31日濕度只有25%
4月上半月(1日15日)祇錄得微量雨量,是歷來同期雨量。
5月10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2.9℃,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佛誕(此紀錄2018年打破)。
5月24日,天文台錄得氣温19.8℃,是有紀錄以來5月下旬(21日31日)第二,打破2009年5月29日20.8℃舊紀錄。
受到一股冬季季候風影響,天文台12月25日錄得氣温只有10.3℃,是自1984年以來聖誕節。[93][94]
2011年少雨,全年雨量只有1487.6毫米,是第七紀錄,是自1963年以來雨一年。但該年氣温只有23.0℃,19712000年平均值23.1度0.1℃。
唯一一年沒有發出山泥傾瀉警告,是自1983年有紀錄以來首次。
1月下旬寒潮(22/1-27/1):1月23日天文台錄得氣温9.4℃,是有紀錄以來,龍年大年初一[95]。1月25日早上下降7.4℃,是自1996年以來農曆年假期氣温。
2月和3月,於冬季季候風持續影響香港,天氣。
2012年4月30日平均温度地,達28.5℃,平了18年來(1994年4月26日)4月份單日平均温度。
5月3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8.0℃,是自有紀錄以來全年出現「熱夜」(氣温28.0℃或以上)。
5月上旬(1日1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27.9℃,創下5月上旬氣温。
7月上旬(1日15日)祇錄得16.2毫米雨量,是歷來同期雨量。
7月24日香港受到颱風韋森吹襲,是十三年來第一個、香港主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來第二次十號颶風信號。
8月上旬(1日10日)天氣,該十天氣温30.2℃,創下8月上旬氣温。
2012年是第2年出現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影響下,會有多熱帶氣旋8月10月襲港,但2012年8月天秤後,卻反而沒有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96],是香港有記錄以來,首次於拉尼娜現象期間9月沒有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12月下旬強寒潮二撃(23/12-24/12,29/12-1/1):24日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10.1℃,是本世紀平安夜[97];31日天文台錄得當年氣温7.1℃,是有紀錄以來第三個除夕。
2012年是陰暗的一年,是首兩個月及後兩個月。全年總日照時間1551.2時,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
受一股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於5月2日錄得氣温只有16.6℃,是自1917年以來5月份紀錄,山頂13.4℃(此紀錄2022年5月16.4℃所打破)
[98]。
7月25日內一共發出6次雷暴警告,是有紀錄以來同一日內發出多次數單一天氣警告。
9月下旬受超颱風天兔下沉氣流影響初時天氣温暖,天文台於9月21日錄得34.7℃高温,創下9月下半月第二高温紀錄,於2016年。不過下旬後受東北季候風影響,9月30日天文台氣温下降23.8℃。
12月1417日受高空擾動相關雷雨影響,天文台寒潮迫近,發出季候風信號,沒有發出黃色暴雨警告及雷暴警告;於寒潮及相關冬季季候風影響香港,12月16日翌年1月1日長命寒潮令12月氣温1.8℃,是自1975年以來12月份以來氣温,而新界內陸和山區氣温早晚氣温持續低至水平。另外,2013年12月總日數共有10天,是自1982年以來12月份多。
全年共有111日發出雷暴警告,是自1967年雷暴警告設立以來全年生效日數年份。
2月中旬兩度受寒潮衝擊,2月915日平均温度低見單位數,2月11及13日最高温下試單位數,40年來出現此情況;2月12日天文台錄得7.3℃低温,自1996年以來二月兩次尋底,另一次是2018年2月1日6.8℃。[99],2月14日低温跌破8.2℃,元宵兼情人節。18日另一波寒潮襲港,19日錄得7.9℃低温[100]。
受活躍壓槽影響,3月30日廣泛地區出現雷雨及冰雹天氣,並需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是歷來發出的紅色和黑色暴雨警告信號。
5月6日,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18.8℃,是自1925年以來佛誕,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2佛誕(於1925年17.5℃),是兩年5月出現於20℃氣温。
6月份全月氣温29.0℃,是有紀錄以來6月(此紀錄2015年打破)。
唯一一年需於6月發出紅色火災危險警告,是自1995年有紀錄以來首次。
7月23日,天文台氣温29.2℃,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大暑氣温最高值。
7月份全月氣温29.8℃,是有紀錄以來所有月份第二最高值,於2020年7月。
8月中旬受活躍壓槽影響,12日13日24時內三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天文台總部於兩天錄得雨量逾300毫米。另外同月20日1996年後錄得8月中旬22.9℃。該天24.7℃有紀錄以來8月單日氣温。
9月受到華南上空副熱帶高壓脊支配,導致該月天氣,月氣温、月氣月氣温達29℃、27℃和25.2℃,三者打入9月高温排行榜首位(月氣月氣温2017年9月打破)。
2013年12月,該年12月於受冬季季候風影響,天氣。唯一之處是該年12月濕冷有雨天氣主。
雷暴警告全年一共發出176次,總雷暴日數及閃電日數有59日及72日,三者是自1947年來紀錄。
4月5日節錄得氣温30.6℃,是有紀錄以來節。
4月初温暖,首五天氣温25.7℃,而氣温28.5℃,是同期新高。
月內氣温31.9℃,是有紀錄以來4月份第4紀錄。[101][102]
5月温暖,月氣温27.5℃,是有紀錄以來5月份第六。[103]
6月20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4.1℃,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端午節。
2015年6月是香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6月,月氣温29.7℃,較數值27.9℃1.8℃,0.7℃差打破了之前2014年6月創下氣温29.0℃紀錄。月及氣温32.3℃及27.7℃,兩者於2016年及2020年紀錄,位列6月份第二。
8月8日受超颱風蘇迪羅下沉氣流影響,香港天氣,天文台總部錄得及氣温達36.3℃及30.0℃,是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日及第二(氣温2017年36.6℃打破),而氣温達32.4℃創下單日新高,其中上水、元朗及粉嶺新界地區一度錄得37℃,跑馬地一度錄得37.9℃[104][105]。此外,15個監測站錄得空氣質素指數(AQHI)2013年推出以來首次爆錶。
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2015年整個8月及9月,無發出任何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自1946年有記錄69年以來首次。
10月11日,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天文台錄得氣温只有18.5℃,是60年以來10月中旬紀錄(2022年打破)。
11月8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8.7℃,是有紀錄以來第六個立冬。而11月9日天文台錄得氣温30.3℃,是自1884年以來11月單日第五高温[106]。
11月22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7.6℃,0.4℃差,打破了2012年27.2℃,是近20年以來小雪,是自1884年以來第2個小雪,而氣温24.0℃,上一個紀錄(1985年11月)高出0.9℃多[107]。
11月23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8.4℃,創下11月下旬(21日30日)高温紀錄。
2015年11月是香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温暖11月,本月氣温錄得破紀錄24.0℃,較正常值21.8℃2.2℃。0.7℃差,打破了2006年23.3℃,而每日氣温22.5℃,拋離上一個紀錄(2006年11月)達0.9℃,是自1884年以來。而達到氣候定義上入秋標準日子(五天日氣温<=22.0℃)12月7日,是有紀錄以來。
一股和暖偏東氣流影響下,12月24日天文台錄得氣温24.7℃,是自125年以來平安夜,0.2℃差,打破了1961年24.5℃,於1890年25.3℃,是自1884年以來第2個平安夜。
2015年年氣温達24.2℃,1981-2010年數值23.3℃0.9℃。0.2℃差,打破了1998年24.0℃,是1884年有紀錄以來温暖一年(此紀錄2019年打破)。而夜日數共有37日,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此紀錄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後打破)。而全年日數只有7日,平了1997及2001年紀錄,於2019年只有日數1日。全年沒有一天於10℃,是自2007年以來首次。
受高空擾動影響,1月5日天文台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是歷來發出暴雨警告信號年份,是首次1月發出該信號。而下午1時2時天文台錄得37.1毫米雨量,刷新1月時雨量紀錄。
1月6日,天文台氣温24.3℃,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温暖小寒。
1月115日,天文台錄得130.1毫米雨量,刷新1月上半月總雨量紀錄。
1月1120日,天文台錄得110.8毫米雨量,刷新1月中旬總雨量紀錄。
1月2124日期間,香港氣温3天之內下降了接近15℃,並於1月24日錄得當月低温3.1℃。
1月下旬及2月上、中旬寒潮(1月22日-1月27日、1月31日-2月8日、2月15日-2月18日):2014年後再出現單位數市區氣温,氣温1月22日早上16℃下降晚上10℃;於1月23日清晨錄得9℃左右温度,午後氣温斷崖式暴跌,其中市區氣温8℃,新界北部見6℃或以下。天文台接獲帽山出現結霜報告,更出現霧凇,深夜山上氣温-3℃,翌日早上-6℃,當日大帽山氣温持續-4-5℃左右[108],草温破紀錄-6.7℃。尖沙咀香港天文台總部氣温於1月24日下午3時40分降只有3.1℃[109],創下自1885年有紀錄以來全年第3低温及1月份第2低温紀錄,打破1月下旬(21日31日)最低温紀錄[110],是自1957年2月11日後氣温[111];當日天文台總部錄得氣温只有7.1℃,創下自1901年以來「日氣温」紀錄;當日氣温只有4.9℃,是自1893年以來一日[112];反映空氣強度氣壓創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天文台總部上午9錄得海平面氣壓1037.7百帕斯卡[113],打破1903年1月6日所創下1035.4百帕斯卡逾百年紀錄。空氣令全港地表氣温降至只有14℃左右,市區觀塘和九龍城地出現極端低温1.9℃。全港各區有和結霜、結冰報告,多區出現小冰粒、雨夾雪、凍雨、疑似降雪現象[114]。大批市民或駕車前往帽山和飛鵝山期盼觀賞到下雪景象,但山區環境,氣温持續於冰點,風勢且路面有道路結冰積雪,大量遊人因而山上或出現低温症,消防處、政府飛行服務隊和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及警務處需要前往搜救和協調,當局收到111人因帽山而求助個案,67人要送院,3人情況;帽山和飛鵝山人士於25日午夜和24日傍晚全部送下山[115],另外受另一股冬季季候風影響,天文台1月31日2月9日發出天氣警告,有紀錄以來第五長。
2016年1月錄得雨量266.9毫米,超過1月數值24.7毫米達十倍以上,打破1月份月雨量紀錄[116]。
3月25日早上7天文台錄得11.6℃,是自1978年後耶穌受日,是自1947年有紀錄以來第2低温耶穌受日[71]。
2月受冬季季候風持續影響,天氣。
3月冬季季候風影響使天文台錄得氣温17.5℃,是自2005年來紀錄。
4月氣温有19.8℃,是有紀錄以來4月份氣温最高值。
2016年4月濕度89%,是自1961年以來4月[117]。
5月8日下午2,天文台錄得氣温31.2℃,是自1988年以來母親節[118]。
受一道壓槽影響,5月10日四小時內兩度發出暴雨警告。是自2000來,首次於同一場暴雨內兩度發出紅色暴雨警告,其前後出現早上時間發出黃色暴雨警告,造成,市區多處水浸,麻煩。
5月26日受熱帶低氣壓影響,天文台於21:40發出一號戒備信號,是自2006年來首次於5月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打破厄爾尼諾現象下,香港風季6月後開始情況。而翌日05:40更改發三號風信號。
6月19日,受到副熱帶壓脊影響,香港陽光普照,天晴,天文台於下午3時錄得34.2℃高温,自1947年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父親節,打破1961年創下33.6℃高温紀錄,中石崗錄得34.9℃。今次是有紀錄以來,11個同是6月19日父親節,日子。[119][120][121]隨後數天持續天晴,翌日天文台錄得34.4℃高温,打破6月中旬(11日20日)高温紀錄(2020年6月12日35℃打破)。[122]
熱浪侵襲下,天文台於6月24日27日四日氣温35.0℃以上(打破了1963年5月30日6月1日三日舊紀錄),而於6月25日氣温35.5℃,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6月份第二紀錄,於1963年錄得35.6℃。
2016年6月氣温29.4℃,較正常值27.9℃1.5℃,有紀錄以來第三6月(於2015年6月氣温29.7℃及2020年6月29.6℃)。而本月氣温32.4℃及氣温27.5℃位列6月份及第二紀錄。此外,2016年6月天氣日數及熱夜日數有13日及15日,前者是有紀錄以來多,後者於2020年6月18日。
受超颱風尼伯下沉氣流影響,7月7日下午天文台總部錄得氣温升至34℃,1884年有紀錄以來,133年來小暑。[123]7月9日下午4時氣温升至35.6℃,是自1968年以來7月天,是有紀錄以來第三7月天,打破7月上旬(110日)及7月上半月(115日)高温紀錄。此外,指數(AQHI)自2015年後爆錶,下午4時全部監測站同一時間錄得10+。[124]
7月22日,天文台下午近4時半錄得32.9℃高温,平了2003及2014年紀錄,成為近44年來「大暑」之一;同時成為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6高温「大暑」。[63]
7月30日,受天氣觸發對流影響,大埔有冰雹報告,大埔氣温中午12時34.2℃高温,大跌下午1時半23.4℃,1.5時急降10.8℃,半時內急跌9.6℃。這是有紀錄以來,香港第6次在7月份出現落雹。[125][126]
7月份全月氣温29.8℃,是有紀錄以來所有月份最高值,平了2014年紀錄(此紀錄2020年7月打破)。
8月中旬一股達強風程度偏東氣流影響香港,導致該月氣温於,自2007年後出現。
2016年68月天氣日數共有37日,有紀錄以來日數夏季,上一個紀錄(1962年和2015年)多9天。[127]
9月上旬受低壓槽影響,温度有29.2℃,紀錄新低。
受颱風鮎魚下沉氣流影響,9月27日下午3時45分,天文台總部錄得34.9℃高温,打破2013年9月錄得34.7℃高温,自1963年9月錄得35.2℃以來,近53年來9月天,打破9月下半月(1630日)和9月下旬(2130日)高温紀錄。下午4時半,上水全港,錄得36.8℃,跑馬地、濕地公園及黃大山超過36℃,另十多個地區超過35℃。[128]
2016年酷熱天氣日數共有38日,有紀錄以來日數年份(此紀錄2020年打破)。[129]
2016年夜日數共有36日,有紀錄以來第二多夜日數年份,於2015年37日紀錄(此紀錄2017年、2019年及2020年後打破)。
天文台於10月19日下午4時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是自1992年實施暴雨警告系統以來,首次於10月份發出黑雨警告[130]。而下午34時天文台錄得78.7毫米雨量,刷新10月時雨量紀錄。
春天一到,許多人喜歡外出踏青郊遊,打工人而言,假期顯得。好不容易等到假期,可是,節氣前後,天公總是不作美,下起瀝瀝細雨,阻擋了我們一顆想四處玩耍心。
有人很疑惑,什麼每逢下雨?這是人錯覺,還是有道理呢?一番研究,終於找到了答案。
每年農曆三月初五,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
實際上,我們説“節”,其實並不止於節氣。
節氣前一天,即三月初四,叫做寒食節,這是我們悼念先人、祭祖掃墓日子;而節氣大前天,即三月初三,叫做上巳節,《詩經·鄭風》中提到,“士女,方秉蕳(jiān)兮”,這一天,人們一起出門踏春,。
將節氣、上巳節、寒食節這三個日子結合起來,才是我們説“節”。節以掃墓祭祖作為主要內容,兼具了踏青和諸多民間風俗,宋元時期正式得到確定。
那麼,什麼我們會覺得下雨相聯繫呢?詩人杜牧筆下所述“時節雨”,是嗎?
想知道是否“離開雨”,我們可以從數據中窺知一二。
從降雨量看,1991~2020 年,前後降雨量省會級城市中,降雨量是南昌地區,高達 124.1 毫米;位列第二、第三是長沙和廣州,降雨量超過 80 毫米。
由此看出,雨並不是我們錯覺,那麼,什麼一到會下雨呢?
成因,降雨分為流雨、鋒面雨、地形雨和颱風雨四類,時節南方雨主要屬於鋒面雨。
所謂鋒面,、氣團相遇時交界面。於空氣,抬升到空氣上方,當温度降低後冷凝形成降雨。
節氣,來自北方空氣勢力減弱,而來自海洋空氣佔主導地位,氣團氣團徐徐爬升,形成暖鋒。於暖鋒移動速度,會帶來性降水,而不是突如其來暴雨。這什麼時節“雨”,而不是“雨嘩嘩”。
我國東部地區,鋒面雨帶會發生季節性移動,雨帶推移到哪裏,哪裏進入多雨期;相反,雨帶覆蓋到區域降水。
鋒面雨,我國南方地區有可能會出現流雨。春分後,太陽直射點到達北半球並向北移動,我國受到太陽輻射增強,地面升温,空氣受熱膨脹上升,水汽凝結,形成流雨。這種降水範圍小、持續時間短,變化。
如果遇上空氣,冷暖氣流碰撞,會出現如雷暴、冰雹、短時強降水對流天氣。3~4 月,流雨主要華南地區出現,到了 5 月,流天氣開始全國地區進入高發階段。